趙雍就是趙武靈王,趙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國君,沒有之一,在位期間實行胡服騎射,滅亡中山國,收復林胡與樓煩兩個胡族,讓趙國迅速成爲與秦國、齊國、楚國並立的強國,趙武靈在位期間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擁立在燕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稷爲新一任秦王,而嬴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46年後,秦昭襄王發動了長平之戰,由秦國名將白起指揮作戰,一戰就滅亡了趙國45萬大軍,秦國打得趙國幾乎要亡國,這個時候已經去世35年的趙武靈王如果泉下有知,他會不會對當初自己擁立秦昭襄王的決定感到後悔?那麼問題就來了,趙武靈王爲什麼要干涉秦國內政,並且擁立在燕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嬴稷爲王?

趙武靈王

這一切還得從前一任秦王秦武王說起,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嫡子秦武王嬴蕩在周王室因爲舉鼎而死,當時的秦武王嬴蕩年僅23歲,連個兒子都沒有,秦王一死,於是秦武王的弟弟們開始爭奪王位,秦國朝政迅速變得混亂,隨後朝中分爲兩派:

一派以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秦武王的正妻武王后擁立秦國庶長公子嬴壯爲繼承人,還包括朝臣甘茂等人。

另一派以秦武王父親秦惠文王的妾宣太后、宣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宣太后同父異母的弟弟羋戎等人一起擁立宣太后的二兒子公子嬴芾爲繼承人,還包括朝臣向壽、公孫奭以及秦國宗室秦武王叔父樗裏疾等人。

秦國朝堂一下子分爲兩派開始爭鬥,從繼承地位上看,前一派是有優勢的,因爲公子嬴壯是長公子,還得到正太后惠文後與武王后的支持,但是從力量上看,後一派是有優勢的,因爲擁立公子嬴芾的這一派得到宗室和權臣的支持,力量更大。

宣太后與秦昭襄王

正當兩派相爭不下的時候,趙武靈王決定干涉秦國內政,一方面派人到燕國迎立公子嬴稷回國,一方面派人對秦國施加壓力,必須擁立公子嬴稷爲秦王,否則燕國和趙國會對秦國採取手段。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宣太后當時有三個兒子:長子嬴稷,在燕國當質子,也就是人質,次子就是嬴芾,也就是宣太后起初要擁立的兒子,當時在秦國,三子嬴悝,當時也在秦國,宣太后最初之所以要擁立二兒子而不是長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嬴稷人在燕國,想要把嬴稷迎回來,需要複雜的政治手段,還需要和燕國、趙國溝通此事,時間上來不及,所以就擁立二兒子嬴芾與嬴壯競爭。

趙武靈王參與此事後,迅速影響了秦國政局,最主要就是宣太后一派及時更改了戰略:放棄二兒子嬴芾爲繼承人,改立長子嬴稷,因爲都是宣太后的兒子,對宣太后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還能得到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何樂而不爲呢?

秦昭襄王

爲什麼趙國的干涉能影響到秦國的繼承人選呢?

這是因爲一國之君是一個諸侯國的根本,尤其是在新舊君主交替期間,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其他諸侯國趁此機會攻打本國,更需要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擁立,至少能讓其他諸侯國保持中立也是一種勝利,趙武靈王干涉秦王人選的行爲就是對秦國的一種威脅,如果秦國不答應,宣太后一派就會以趙國會攻打秦國爲由對另一派進行打擊,就會在秦國佔據優勢。

如果秦國妥協選擇同意趙武靈王的要求,就會得到趙國和燕國兩個盟友,如果秦國不同意趙武靈王的要求,就會得到趙國和燕國兩個敵國,你說秦國會怎麼選?趙武靈王的外在威脅,無意中導致了秦國內部宣太后一派的勝利,所以在燕國當人質的宣太后長子嬴稷就成爲秦王。

這種一國干涉另一國國君人選的事,在春秋戰國經常發生,比如秦穆公不是支持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重耳爲晉國國君,就得到秦晉之好的兩國結盟嗎,這在政治上是有好處的,因爲趙武靈王幫助了嬴稷成爲秦王,嬴稷自然要感激趙武靈王,兩國就能獲取政治上的利益和好處,當然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趙武靈王趙雍

趙武靈王選擇干涉秦國內政,擁立嬴稷爲王,不是爲秦國着想,恰恰相反,他是從趙國的利益出發,爲趙國着想的,當時的趙國正處於國力的上升期,趙武靈王是一代明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滅亡秦國,他擁立嬴稷爲王的目的就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趙武靈王的理想分二步走,第一步:強趙,滅中山國,收復林胡、樓煩。第二步:滅秦,讓趙國強大,進而統一天下。

趙武靈王即王位時只有15歲,然後魏國、楚國、秦國、燕國、齊國五國想趁趙國上任君主去世,新君年幼的機會,尋找機會滅亡趙國,或者趁機撈一把趙國的利益,五國各派出一萬士兵打着爲前任趙國國君弔唁的旗號雲集趙國邊境,當時的政治形勢對趙國極爲兇險,稍微沒有處理好,很可能趙國就會面臨亡國之險。

戰國形勢圖

15歲的趙武靈王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用重金行賄越國攻打楚國,分掉楚國注意力,以同樣的方式重金行賄樓煩攻打中山國與燕國,然後與韓國、宋國結盟,對抗魏國、楚國、秦國、燕國、齊國五國的威脅,這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之術,所有的一切都是爲了自己國家的利益。

然後趙國就在趙武靈王的一路帶領下,開始漸漸強國,不斷與其他諸侯國合縱連橫,趙武靈王最先拉攏的是燕國,燕國自燕噲王禪讓子之發生動亂後,被齊國入侵,趙國幫助並護送在韓國當人質的燕國公子職,並派出與齊國交戰,最後還利用政治手段聯合秦國打敗齊國,之後公子職成爲燕昭王,感謝趙國的相助,於是與趙國聯盟,趙國就這樣穩定了自己北方的邊境。

再經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軍事力量開始加強,趙武靈王又把在燕國當人質的嬴稷送回秦國當秦王,有一個目的就是穩定趙國西南邊的秦國,從而讓趙國集中力量攻打中山國,趙國攻滅了中山國,並且收復了林胡和樓煩兩個胡族,趙國的士兵中很多林胡和樓煩的騎兵參與其中,趙國強大後,趙武靈王開始了滅亡秦國的軍事計劃,並且以使者身份進入秦國打探消息,準備等待合適機會從秦國北邊繞過函谷關攻打秦國。

秦昭襄王

爲了專心攻打秦國,趙武靈王還把趙王之位讓給幼子趙何,主抓趙國軍事,一心一意研究如何滅亡秦國,可惜趙武靈王走錯了一步棋,就是封幼子爲王后,還想把代地分封給長子,這等於是分裂趙國的行爲,後來當幼子趙何主政了趙國後,趙武靈王又想拿回自己的權力,結果引發了沙丘政變,連自己也被活活餓死。

如果趙武靈王不死,他接下來肯定會謀劃從上郡和雲中郡向南經河套地區繞開秦國的天險函谷關,攻打秦國,趙武靈王死的時候,秦昭襄王已經在位11位了,趙武靈王沒有想到,他親自立的秦王,會成爲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秦王,並且還是秦國的一代明君,趙武靈王沒有想到會在他去世後,這個秦昭襄王就成爲滅亡趙國的最大功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