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六枝梭戛乡境内大山中,住着一个原始古朴、与世隔绝的苗族分支——长角苗。

长角苗人数不多,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支系之一。他们长期生活在海拔1600米的大青山上,那里地势险峻,气候寒冷。他们凭借自己的彪悍勇敢、勤劳智慧,自耕自织,过着一种神秘、原始的部族式生活,因此,有人称他们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六枝梭戛长角苗寨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他们这支苗民不叫长角苗,而叫箐苗。因为他们的祖先为避战乱,被迫躲进深山老箐林(即大竹林)中,长期定居下来,因而与箐(即竹林)有缘。他们生活在原始森林里,追野兽、食野果、饮山泉,但没有自己的图腾文化。

生活中,他们常见箐林里的锦鸡头戴羽冠,羽毛绮丽,于是便崇拜锦鸡的漂亮,认为是鸟中之王,渐渐地把锦鸡奉为族人偶像,效仿锦鸡羽毛上的花纹,设计衣服上的图案;仿效箐鸡顶冠,设计本族头上的长角。这种头饰的长角代代相传,并且越来越重,最终发展到约7~12斤。久而久之,人们不再叫他们箐苗,而是以他们头上的长角为标记,直呼其“长角苗”。

长角苗长期在箐林里,繁衍后代,对箐林有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们崇敬箐林,不允许任何人随便砍伐树木、藤条,也不拾林中的干柴棒回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他们祭箐的日子。祭箐时,寨民们推选出本寨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苗族属相选一位属虎、一位属龙、一位属马的长辈主持祭礼。

坦率忠诚、朴实好客、能歌善舞是长角苗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信仰、习俗、服饰,历来独成体系。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他们的社交和婚配仍处于封闭状态,仅在寨内循环进行,从不与其他支系的苗家往来或通婚。因此,族人中相互之间均有亲戚关系。

麻布是长角苗的衣饰穿着来源,因此,全寨家家户户种麻。收麻后,将麻秆晾晒半干,剐下皮,洗净、烧煮、晒干、抽丝,制成麻线。再将线放到原始织布机上,织成一匹匹细致厚实的白麻布,而后,缝制成衣裙。

长角苗妇女极富绘画天才,她们成竹在胸,随心所欲地在麻布上绘出美丽的山、水、日、月、人、鼓等图案,用蜡刀精心切割修改后放进蜡染缸内(需要说明的是,染缸内的染料均是由山里采集来的野生植物提炼成的)。经过脱蜡、漂洗、晾干等几道工序,蜡染布上便现出了各色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妇女们将这些蜡染布料缝制成衣裙,色彩自然天成,艳丽明快,朴素大方。

每逢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就到了长角苗的跳花节。“跳花”是长角苗家欢庆丰年、庆典、寿诞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特别时节。每到这个时候,男女老幼穿上自织、自染的土布服饰,妇女们头戴独特的长角,云集到大青山中的一块四面环山的低凹地里过节。整个花场上,欢歌笑语,鼓声乐声,响彻幽幽的大青山谷。

由于长角苗独特的封闭生活方式,致使人们难以发现。当1992年第一期《现代中国》杂志首先以汉、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等六种文字向世界公布“长角苗”的一系列图片及说明后,长角苗风情从此走出大深山,飞向国内外。

体验多彩贵州 乐享温暖人生

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

资料来源:贵州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编《贵州旅游文史精编 西部卷》。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