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六枝梭戛鄉境內大山中,住着一個原始古樸、與世隔絕的苗族分支——長角苗。

長角苗人數不多,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支系之一。他們長期生活在海拔1600米的大青山上,那裏地勢險峻,氣候寒冷。他們憑藉自己的彪悍勇敢、勤勞智慧,自耕自織,過着一種神祕、原始的部族式生活,因此,有人稱他們是人類原始社會的“活化石”。

六枝梭戛長角苗寨

據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他們這支苗民不叫長角苗,而叫箐苗。因爲他們的祖先爲避戰亂,被迫躲進深山老箐林(即大竹林)中,長期定居下來,因而與箐(即竹林)有緣。他們生活在原始森林裏,追野獸、食野果、飲山泉,但沒有自己的圖騰文化。

生活中,他們常見箐林裏的錦雞頭戴羽冠,羽毛綺麗,於是便崇拜錦雞的漂亮,認爲是鳥中之王,漸漸地把錦雞奉爲族人偶像,效仿錦雞羽毛上的花紋,設計衣服上的圖案;仿效箐雞頂冠,設計本族頭上的長角。這種頭飾的長角代代相傳,並且越來越重,最終發展到約7~12斤。久而久之,人們不再叫他們箐苗,而是以他們頭上的長角爲標記,直呼其“長角苗”。

長角苗長期在箐林裏,繁衍後代,對箐林有深厚的感情,於是他們崇敬箐林,不允許任何人隨便砍伐樹木、藤條,也不拾林中的乾柴棒回家。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他們祭箐的日子。祭箐時,寨民們推選出本寨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苗族屬相選一位屬虎、一位屬龍、一位屬馬的長輩主持祭禮。

坦率忠誠、樸實好客、能歌善舞是長角苗共同的特點。他們的語言、信仰、習俗、服飾,歷來獨成體系。自改革開放到現在,他們的社交和婚配仍處於封閉狀態,僅在寨內循環進行,從不與其他支系的苗家往來或通婚。因此,族人中相互之間均有親戚關係。

麻布是長角苗的衣飾穿着來源,因此,全寨家家戶戶種麻。收麻後,將麻稈晾曬半乾,剮下皮,洗淨、燒煮、曬乾、抽絲,製成麻線。再將線放到原始織布機上,織成一匹匹細緻厚實的白麻布,而後,縫製成衣裙。

長角苗婦女極富繪畫天才,她們成竹在胸,隨心所欲地在麻布上繪出美麗的山、水、日、月、人、鼓等圖案,用蠟刀精心切割修改後放進蠟染缸內(需要說明的是,染缸內的染料均是由山裏採集來的野生植物提煉成的)。經過脫蠟、漂洗、晾乾等幾道工序,蠟染布上便現出了各色美麗的圖案和花紋。婦女們將這些蠟染布料縫製成衣裙,色彩自然天成,豔麗明快,樸素大方。

每逢農曆正月初四至十五,就到了長角苗的跳花節。“跳花”是長角苗家歡慶豐年、慶典、壽誕的節日,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特別時節。每到這個時候,男女老幼穿上自織、自染的土布服飾,婦女們頭戴獨特的長角,雲集到大青山中的一塊四面環山的低凹地裏過節。整個花場上,歡歌笑語,鼓聲樂聲,響徹幽幽的大青山谷。

由於長角苗獨特的封閉生活方式,致使人們難以發現。當1992年第一期《現代中國》雜誌首先以漢、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等六種文字向世界公佈“長角苗”的一系列圖片及說明後,長角苗風情從此走出大深山,飛向國內外。

體驗多彩貴州 樂享溫暖人生

一鍵轉發,爲貴州點贊!

資料來源:貴州省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員會編《貴州旅遊文史精編 西部卷》。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