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急性手术疼痛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术后的第一天。腹腔镜手术的术后疼痛是多发性的,包括腹腔内或胸腔内脏器的疼痛。有研究证明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阻断疼痛传导,从而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传统镇痛模式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而地塞米松可延长镇痛时间,被作为周围神经阻滞中局部麻醉药的辅助药物使用,但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是由于它的外周作用还是由于它的全身吸收作用尚不清楚。近期,J Anaesthesiol Clin Pharmacol上发表了一项地塞米松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了地塞米松在腹横肌平面阻滞中作为局部麻醉药的辅助用药与在全麻下腹腔镜外科手术患者中仅通过静脉注射与阻滞处理的效果。该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PN组和IV组,并且使用密封不透明信封分配。全麻诱导后,PN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每侧给予0.25%的左布比卡因15 ml和4 mg地塞米松。IV组患者接受双侧TAP阻滞,每侧给予0.25%的左布比卡因15 ml和静脉给予8 mg地塞米松。主要观察指标为第一次进行镇痛管理的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24 h所需的抢救镇痛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疼痛评分。研究结果发现,PN组首次镇痛要求时间为6.63±1.50 h,静脉组为5.04±1.70 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的疼痛评分具有可比性。因此,地塞米松的两种使用途径都对0.25%左布比卡因TAP阻滞镇痛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知识拓展

地塞米松的作用机制

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炎症早期渗出、水肿和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作用时间可持续36~54 h。首先,地塞米松能调节组织血管对儿茶酚胺、5-羟色胺、脑啡肽、血管活性肽的敏感性,并能抑制创伤炎症部位环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脑啡肽的合成及释放,抑制脂质递质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释放因子等致痛物质的合成与释放,使疼痛刺激传入途径被阻断,减弱局部创伤部位的疼痛刺激传导而发挥镇痛作用。其次,地塞米松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合成,进而减少痛觉相关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合成而发挥镇痛作用。地塞米松硬膜外应用可通过局部吸收作用于脊髓中枢发挥镇痛作用。当应用地塞米松进行局部浸润时,它可直接抑制局部炎症水肿,同时起到直接保护黏膜作用,通过抑制促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外周痛觉过敏状态被抑制而减轻疼痛。

地塞米松给药途径

硬膜外注射给药:早期阶段大量临床实验证实,激素类药物硬膜外用药对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Wang等对100例非产科手术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硬膜外应用利多卡因术后3 d,腰背痛的发生率为22.8%、17.4%、9.2%,而应用地塞米松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4%、5.6%、2.8%,地塞米松组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同时,还可减轻腰背痛的程度以及缩短腰背痛持续的时间。另外,地塞米松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能进一步降低腰背痛的发生率。局部浸润给药:Muslu等研究发现,局部浸润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有效减轻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因此,地塞米松局部浸润对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局部浸润,可抑制局部创伤炎症及炎性因子释放超过36 h,同时,局麻药辅以地塞米松,也可有效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因此,地塞米松可显著降低术后3 d的急性腰背痛的发生率。Gao等对局部应用地塞米松的研究也得出了肯定效果。研究纳入160例妇科手术患者,分为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组。评估了术后第1、2、3天及第1、2、3个月的腰背疼痛情况。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组急、慢性腰背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并且术前没有急性腰背痛的患者在所有监测点的术后慢性腰背痛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研究表明,预防性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急慢性腰背痛的发生率,同时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用量。分娩镇痛多采用硬膜外麻醉,而分娩镇痛后腰背痛发生率高达50%~80%,因此,预防分娩镇痛后腰背痛具有重要意义。曾思等以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地塞米松(5 mg)局部注射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腰背痛的预防效果。当患者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约75 px时,行分娩镇痛,常规行硬膜外穿刺,记录分娩镇痛后72 h内腰背痛的发生情况。72 h后腰背痛发生率:利多卡因组为76%、地塞米松组为18%。研究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可降低硬膜外麻醉后分娩镇痛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并减轻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这可能是因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局麻药,可保持注射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具有止痛抗炎作用,从而减少因硬膜外穿刺导致的腰背痛的发生。

此外,任毅等的研究还发现,局部浸润效果优于硬膜外腔注射,因为局部浸润能直接作用于受损伤组织,抑制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的释放,可从根本上减轻机械性损伤造成的炎症反应,从而更加有效地抑制了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硬膜外+局部浸润给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有临床治疗将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熊允传等将地塞米松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联合应用,观察椎管内麻醉后腰背痛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将600例拟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B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 mg);C组:局部浸润同A+地塞米松(硬膜外);D组:局部浸润同B+地塞米松(硬膜外),统计分析后发现,四组腰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8.6%、16.0%、18.0%、2.7%,D组发生率较其余三组显著降低(P<0.01),B组、C组亦较A组下降(P<0.01)。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在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管路径的1个或2个部位给药,能明显降低腰背痛的发生率,减轻疼痛程度。但目前两种途径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围术期医学论坛(zhwsyxl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