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豆樹開的花。(資料圖)

在瓊中什運鄉番道村的百年酸豆樹下,黎家姑娘在織錦。(資料圖)

在瓊南地區,村民們喜歡在酸豆樹下休息。 海南日報記者 張傑 攝

樂東的酸豆樹。 林東 攝

酸豆樹掛果累累。孫清 攝

秋冬時節,又到了酸豆樹結果的時候,穿行在瓊南的鄉村,很容易遇到碩果累累的酸豆樹。初識酸豆,是3年前第一次來到瓊南,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的老丹村採訪。彼時老丹村的村民已搬新居,而老村裏一棵棵高大的酸豆樹,在房前屋後自顧自地生長,開滿黃色的花。當地的退休教師王建光告訴我,酸豆樹承載了當地村民太多美好的回憶,孩童時他們在樹下玩耍,等不及結果便喫它的嫩芽,用它的果實做酸豆醬……

後來我才得知,酸豆在瓊南也有酸梅的叫法,採訪中走過抱梅、保梅、梅山、酸梅等地方,才真正體會酸豆樹在瓊南紮根之深,在當地人心中穩穩生長,長成一股鄉愁。想通了這一點,才更理解了看起來並不起眼的酸豆樹,爲何會登上三亞市樹的寶座。

酸豆本是“舶來物”

酸豆樹是蘇木亞科酸豆屬喬木,別名酸梅、酸角、酸餃、曼姆、羅望子、羅晃子等等。在海南,其主要分佈在南部如三亞、陵水、樂東以及昌江和儋州交界地帶,北部、中部相對較少。

酸豆樹一般有十來米高,最高的也能長到二三十米,遠遠望去枝繁葉茂,酷似一把偌大的遮陽傘。而暗灰色的樹皮,加上不規則的縱裂,讓酸豆樹看起來比它實際樹齡更顯老。至於酸豆樹的葉子,則與它這麼大的樹形極不相配,小小的長圓形,一枝可長小葉片7至20對。

酸豆樹的花同樣開得小氣,花量較少,花色以黃色爲主,或雜以紫紅色條紋,小苞片僅2枚,花開得有些稀疏。酸豆樹花期爲每年5月至8月,這與它的近親,同屬蘇木亞科的鳳凰樹花期相同,但花開的場景可相差甚遠,鳳凰花開的季節,誰能不爲那滿樹的火紅所動容。

除了海南,如果說我國還有哪個地方的人最愛酸豆樹,雲南應該排第一位,走過雲南幾個城市,大大小小的超市中總能發現各種酸角糕、酸角汁之類的產品,品類繁多。雲南元謀縣雷丁村有一棵被當地稱爲樹王的“酸角王”古樹,據考評距今約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枝繁葉茂,非常壯觀,此外,雷丁村300年以上樹齡的酸豆樹就有400多棵。

酸豆樹在我國見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和臺灣等地,其中以海南和雲南最爲常見。但它並非我國所獨有,酸豆樹在世界上分佈極爲廣泛,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均有分佈。

酸豆樹的拉丁學名是“Tamarindus indica”,“indica”是表示印度的拉丁種名。酸豆樹的老家卻並不是印度,就目前學界的最新研究來看,酸豆的老家在非洲,在蘇丹、喀麥隆、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等國都發現了野生酸豆樹的存在。酸豆很早就傳到南亞次大陸,當歐洲植物學家第一次在印度遇到這種植物時,便給它取了一個帶有印度意味的名字。

渾身是寶用處多

酸豆樹在瓊南實在太普通,無論葉片還是果實,那酸溜溜的味道似乎也不討喜,但若說它沒有太多用處卻是對酸豆樹最大的誤解。

酸豆樹下是村民們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有一次在樂東採訪,路過千家鎮抱郎村,發現村中廣場有一棵高大古老的酸豆樹,蒼勁挺拔,青翠欲滴,果實累累,不少老人在樹下納涼。一位老人說,小時候街坊四鄰忙完農活,就搬着自家四腳凳子到這裏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聽村裏嗓子好的人唱當地民歌。

酸豆樹的作用卻遠不止消暑納涼。明代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就有記載:“酸餃,味甘、酸,平。治酒化爲痰,隔於胃中。”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又寫道:“羅晃子,味甘,性溫。治臟腑生蟲及小兒食土腹痛,癬痞積硬。養肝膽,明目去翳,止渴退熱,解利風邪,消煩降火。”現代醫學也有許多研究證明了酸豆的藥用價值。

酸豆樹還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樹。因爲樹體巨大,枝葉濃密,耐旱抗風壽命長,成爲優良的庭院和街道綠化樹種,也是較好的防風林,若對幼樹施以園藝盆景技術,還可作上好的盆景製作材料。

酸豆樹的葉、花、果都可食用,並且從葉到果,無處不酸。但酸豆的酸味,和醋的酸味卻大大不同,醋酸給人口舌極大的刺激,相較之下,酸豆的酸味更爲溫和,一個似山谷激流,一個像清泉細潤。研究顯示,這是酸豆中酒石酸的功勞,這是一種比醋酸分子個頭更大的有機酸分子,這種酸性物質除了酸味,幾乎就沒有其他異味了。酒石酸的除鏽能力也不錯,在寺廟,特別是亞洲國家的寺廟中,酸豆的果實常被用於去除銅像上的污垢和綠色的銅鏽。

在樂東,酸豆被做成酸豆醬,配上海鮮,味道一流。而在東南亞菜系之中,酸豆也是一味重要調料,不管是冬陰功、羅望子煮魚、羅望子沙拉,還是酸子炒蟹,都離不開它。

傳奇的三亞市樹

酸豆樹的老家雖然遠在非洲,但在海南落地便有了戶口,本身耐旱防風的它在較乾旱少雨的瓊西南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尤其是在三亞,酸豆樹遍佈農村及市區各地,如友誼路、解放路、紅旗街等老街道兩旁都可以尋覓到酸豆樹蹤影,與鳳凰樹一道成爲三亞市區的靚麗風景。

而酸豆樹更有幸登上了三亞市樹的寶座。1995年7月,三亞響應市民呼籲,將酸豆樹確定爲三亞市市樹,不僅是因爲酸豆樹在三亞分佈廣、種植歷史久遠,更因爲酸豆樹象徵了三亞人樸實、堅毅、不怕艱苦、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的海岸沙壩上,矗立着上千棵酸豆樹,儼如一道綠色的天然屏障。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呈原始狀態的熱帶濱海酸豆樹林,也是不可多得的奇觀。南山景區還在酸豆樹下開設“酸吧”,向遊人銷售風味獨特的南山酸豆汁等食品。

今天三亞崖州區有個村名叫梅山村,村中有不少酸豆樹,當地稱酸梅樹。在村中,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革命年代,游擊隊員經常來梅山村活動,村裏挑了一個善於爬樹的小男孩爬上村口最高的酸豆樹上放哨,一旦發現敵人朝梅山村方向來,便在酸豆樹上揮動紅布作爲暗號,讓游擊隊員趕緊撤走。酸豆陪伴革命者度過了那段崢嶸歲月,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革命者時常採摘酸豆果充飢解渴。

在過去,三亞一些漁民對酸豆醬更是鍾愛,出海時總要帶上幾罐自家醃製的酸豆醬上船,煮魚湯時,灑上幾勺作爲調味料,酸甜鮮香的鮮酸魚湯就成了漁民最美味最有營養的美食。酸豆醬就這樣陪伴三亞漁民度過一個個海上漂泊的日子,成爲他們記憶深處的鄉愁味道。另外酸豆樹木質堅硬緻密,過去三亞的村民多用其木製作牛車車軸、車輪和砧板,方便了生產生活。(記者 梁君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