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從公元1662年到1796年,歷時134年。它是由大清出色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所共同締造的。人們談及康乾盛世產生的原因時,往往會從這三位皇帝所處時期的大環境、他們的勤政,以及施行的正確政治綱領出發,從這些角度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一個不起眼卻極爲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皇位繼位問題。

爲何說皇位繼承對於“康乾盛世”的出現如此重要呢?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倘若康熙沒有將皇位傳至雍正,而是傳給了其它皇子,又怎會有後來的乾隆爲皇?又怎會有“康乾盛世”呢?實際上,康熙末年的爭位是十分激烈的,雍正能夠取得勝利與他的精心籌劃和兒子乾隆的天資聰穎密切相關,接下來筆者將從這一點予以詳細闡述。

古代皇帝大多是“後宮佳麗三千”,勤政的康熙,妃子當然沒有三千,但也不少了,這帶來的後果就是皇子衆多,康熙末年產生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就與此相關。24個皇子中,有九位都被捲入到了那場政治風波,他們的目的就是爲了爭奪未來皇位的繼承權。

九位皇子絞盡腦汁,都想成爲大清的皇帝,經過一番鬥智鬥勇後,有七位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退出,最終只留下了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參與最後的角逐。

胤禛,出生於公元1678年,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父親似乎更喜歡他年輕的弟弟胤禵。胤禵,出生於公元1688年,他能征善戰,爲守衛大清國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康熙器重,甚至朝中很多大臣一開始都以爲康熙偏向於胤禵來繼承皇位。

那麼,胤禛又是如何打敗自己如此優秀的弟弟呢?與胤禛相比,胤禵唯一的劣勢就是就是常年在外,無法與父親朝夕相處,胤禛便是利用了這一點,據《清實錄》的記述,康熙晚年,胤禵短暫回京後有前往了西北之地,胤禛便開始大打“親情牌”,他兩次“恭請上幸王園進宴”,也就是在這兩次恭請父親入圓明園之後,康熙才選擇將皇位傳授於他的。

人們不禁疑惑,爲何形勢變化的如此之快,筆者查閱大量史料之後,發現原因在於一個人,他就是胤禛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在圓明園內時,真正的主角並非康熙和雍正,而是康熙和乾隆。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當時僅僅只有12歲的弘曆,就有驚人的外貌長相了,“生而神靈、天挺奇表、珠庭方廣、隆準頎身”,活脫脫一副帝王相,康熙一見到自己的這位孫子時,驚得放下酒杯,它彷彿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那意氣風發的少年模樣,非常高興。當然,僅僅依靠長相,乾隆還不足得到康熙真正的喜愛。

緊接着,雍正便故意讓弘曆當着康熙的面揹他學過的古文,讓在場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時,弘曆居然一字不漏的全背了下來,而且有着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在後面與爺爺康熙的談話中,他也是表現的極爲出色,大方自信,文采飛揚,康熙不得不驚歎,自己的皇孫中還有如此的天才少年。

宴遊之後,康熙便親自找雍正要來了乾隆的生辰八字,並在一旁用御筆進行了批答,還對乾隆日後的人生進行了一番預測,不得不說康熙看人很準,乾隆的確如他所預料的那樣“諸事遂心、志向更佳”。

我們再回到奪嫡這件事來,這件事情對於康熙確定皇位繼承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雍正內心深知,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比不上弟弟胤禵的,所以纔想到了讓自己最出色的兒子乾隆去面見康熙,以此作爲自己奪嫡的籌碼。事實證明,他的這一做法起到了很大作用,康熙在見完乾隆之後,內心久久無法平息,史官甚至用“見即驚愛”這四個字來表達雍正對於乾隆的喜愛。

一個年輕時候,勵精圖治,奠定了大清盛世基礎皇帝,他怎麼會不希望這盛世被另外一個優秀的繼承者延續下去?或許雍正並不是最好的人選,但他的兒子乾隆是,這一點對於康熙將皇位傳於雍正,是非常重要的。故而,與其說康熙將皇位傳給雍正,不如說他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乾隆成爲大清的皇帝,以延其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