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壽險業面臨利率下行挑戰|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2021年金融業前瞻

吳敏(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2020年是保險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年份,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正處轉型關鍵期的保險業帶來更多考驗,開展線下業務受阻、保費增速承壓、科技佈局提速......

但疫情不改“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基本原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2020年全年,銀保監會累計發佈各類政策71項。監管政策的接連落地,讓業內對於2021年保險業的發展抱有更多期待。

壽險面臨利率下行挑戰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爲,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經濟增速整體放緩、全球低利率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市場利率也呈現下行趨勢,而這種趨勢勢必也將延續到2021年。

在利率下行週期中,保險公司無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都面臨一定壓力。從負債端來看,低利率對壽險公司的影響要大於財險公司,因爲壽險的負債有一定成本,資產的收益率要在負債成本之上,纔不會發生利差損風險。如何控制好負債成本,防範利差損,成爲壽險公司將要面臨的挑戰。當前,4.025%是保險公司產品的預定利率,也是銀保監會規定的年金保險預定利率的上限。同時,在強調“保險姓保”的大環境下,保險公司也將大力發展健康險、醫療險等保障型險種,以降低對利差的依賴。

可以預見,在低利率週期中,降低預定利率水平已是必然趨勢。產品策略方面,成立時間長、市場份額領先的大型保險公司側重價值導向,藉助保險業迴歸保障本源的時機,調整結構,加大保障類及期繳類產品佔比。而中小型保險公司因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仍將規模增長作爲重點考量的因素,因此產品策略上還將主打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人身險市場仍然呈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87家人身險公司中,前五大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占人身險市場的一半,前十大人身險公司市場份額佔比達到七成。同時,在業績方面,前五大人身險公司的利潤約佔行業的八成,截至今年11月末,31家中小人身險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佔機構數量的34%。整體而言,明年大型保險公司和中小民營公司仍呈分化趨勢。但受到大型險企市場份額影響,行業整體情況仍趨於樂觀,保障型產品的佔比也將大幅增長。

從資產端來看,若利率下行或長期低位,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壓力就會加大,如果投資收益不能覆蓋負債成本,就會出現利差損。目前,國內保險公司資產配置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爲主,受利率波動的影響非常大,從期限匹配角度看,固定收益市場上的長久期資產短缺,如何拉長久期,實現資產負債久期上的匹配,成爲需要考慮的問題。

要拉長久期,單靠固定收益顯然不夠,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成爲必然選擇。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爲,整體來看,明年險資權益類資產投資將會提升,但因權益類資產波動較大,尤其在實施新會計準則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需要避免因權益資產價格波動給利潤錶帶來較大波動。因此,險企仍將以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爲主,權益類資產投資爲輔。

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將迎發展機遇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爲,新的起點無疑爲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達18.1%,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隨着我國老齡化趨勢不斷加深,國家層面不斷強調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性。可以預見,“十四五”時期,養老保險將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即政府主導並負責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爲“第一支柱”;政府倡導並由企業自主發展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爲“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則爲“第三支柱”。但我國居民養老對第一支柱過度依賴,國家財政負擔不斷加重,老年人的生活也面臨較大的挑戰。

爲了推進養老第三支柱發展,自2018年5月開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進行試點。但試點叫好不叫座,截至2019年底,參保人數只有4.7萬人,保費收入2.45億元。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受到業內高度關注。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後,監管層頻吹“政策暖風”,加快發展養老第三支柱。2020年10月,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上就提到,要發揮金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障,有效緩解我國養老保險支出壓力。他表示:“總的方針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正本清源,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清理名不符實產品;另一方面開展業務創新,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和基金、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

近期,銀保監會、證監會也明確指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2021年,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推動加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的銜接。

在具體落地層面,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透露,下一步將加快發展專業化經營市場主體;擴大商業養老保險領域對外開放;加大養老保險產品創新;強化養老保險基礎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專業能力。

人身險擴面提質時代到來

目前,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今年1-11月,人身險保費收入達3.1萬億元,佔保險業的74.1%。但從滲透率來看,2019年我國壽險深度爲2.3%,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3%的壽險深度僅相當於美國1985年、歐洲1992年、日本70年代的水平。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爲,“人均GDP1萬美元”是發達國家壽險業發展進入到快車道的一個標誌性節點。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人身險業將進入發展快車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的措施,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需求。會議指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完善金融服務,促進人身保險發展,有利於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人身保險平穩較快發展,目前商業人身保險已在全國達到一定覆蓋面,但也存在保險產品供給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問題。要適應羣衆對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動保險業深化改革開放、突出重點優化供給,提供豐富優質的人身保險產品。

黃洪亦認爲,我國人身保險市場仍處於一個初級發展階段,初級發展階段最大的優勢是市場潛力大。他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不斷深化人身保險改革,突出重點、優化供給,提供豐富優質的產品,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鄉鎮地區居民規模多達10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超70%。廣大鄉鎮農村地區還存在一定的人口紅利,縣域及以下的“兩鄉”將成爲中國人身保險市場的羣雄必爭之地。

12月18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第九年發佈的《2020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指出,在產品方面,大型壽險公司向產業鏈突破,中小險企以提供更具個性化的保險產品爲主。經過轉型升級,“以客戶爲中心”的經營理念已成爲各險企的共識,但不同類型險企的經營策略逐步分化。目前來看,大型金融保險集團正在向產業鏈突破,積極打造大健康、大養老生態圈。比如,在“大健康”“大養老”領域,大型險企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將傳統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與入住養老社區相結合,打造保單實物化。中小險企未來將在探索“特色化經營、差異化競爭”的發展路徑上行進,專注於細分客戶羣和場景,推出簡單化、碎片化、高性價比的產品,打造自身的差異化特色。

車險將繼續承壓 非車險業務成新增長點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研究發現,2020年,對財險行業而言,最大的“黑天鵝”不是新冠肺炎疫情,而是車險綜合改革。

一直以來,車險都是衆多財險公司賴以生存的“喫飯”險種,2019年我國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輛,保費收入8188億元,佔財險保費的63%。部分沒有股東業務支撐的中小型公司,車險業務佔比更是高達九成,爲了搶佔多一點市場份額,險企便利用贈送禮品、給予回扣、大打價格戰等手段來維護和爭搶客戶,但是在“要保費”的同時,還“要合規”,於是部分險企只能以財務造假來掩蓋其真實行徑。針對車險市場亂象,監管也曾幾次出手改革,但拼費用、打價格戰等頑疾並未消失。

今年9月銀保監會啓動了堪稱史上最大力度的車險綜合改革。改革實施以來,車險經營出現重大調整。針對“降價、增保、提質”的要求,長期以來,依賴做大車險快速做大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將結束。車險綜改之後,中小財險公司經營狀況更加艱難,紛紛調轉船頭髮展非車險業務,健康險、責任險、農險、工程險保費規模快速增長,但大多數業務都步了車險的後塵,出現較大幅度的承保虧損。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爲,2021年是車險綜改後的第一年,車險保費增速還會繼續承壓,進而拖累整個財險行業的保費費增速,而非車險業務過度依賴政策支持,市場不確定性強。與此同時,財險市場兩極分化程度也將持續加劇,中小型公司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車險和非車險業務規模、效益進一步向平安、人保、太保“老三家”集中。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財險市場的衝擊不容小覷,此前,銀保監會下發相關意見,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提出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健康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

目前,財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的比重逐漸上升。據中保協統計,2020年上半年,與網絡交易相關的退貨運費險、產品質量保證險、賬戶損失險等互聯網非車險,以及與人身保障相關的互聯網醫療、健康險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