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患者因体检发现血肌酐高,转诊我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详问病史后得知:患者住院前1天,打篮球大量出汗且踝关节扭伤,于当天晚上自行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多次,用药后疼痛减轻,但依然感觉乏力。

经详细检查,该患者确诊为非甾体类消炎药所致急性肾衰竭。治疗期间,遵医嘱停用该类药物,并积极配合治疗后,该患者肾功恢复正常,目前已顺利出院。

是不是很惊讶!

为什么吃消炎药会导致肾衰竭?

接下来

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原因

▽▽▽

何为非甾体类消炎药?

非甾体类消炎药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PGs)合成而起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俗称“止痛药”。

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以及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然而,非甾体类消炎药在为广大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如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心血管事件、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使该类药物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如何认识非甾体类消炎药肾病?

是镇痛剂肾病中最常见的。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引起的肾病,分为两种。

第一种:药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出现过敏,或者是剂量过大引起来的肾间质小管的损伤。

这种由非甾体类消炎药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特点是快速发生(有时在用药24h内发生),一旦停药肾功能迅速回到基础水平。但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可能无法逆转。

第二种:长期口服非甾体类的药物,比如因为疼痛,长期口服美洛昔康,或者是双氯芬酸等药物,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

这种情况临床表现为尿里有少量的蛋白尿,或者血尿、肾小管功能障碍、慢性肾衰竭。

在停药后,少数病情较轻的患者肾功能可以长时间维持在一相对稳定的水平,或者是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是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能会持续进展,直到进入终末期肾脏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者肾移植。

非甾体类消炎药肾病的发病机制?

♥肾脏对任何危及生命的缺血性损伤基本反应是促进前列腺素的分泌,以至血管收缩改善,肾小球血流量减少得以恢复。

当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这类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药物时,就可阻断自身调节的补偿机制。

♥肾脏髓质和间质细胞主要合成前列腺素E2,拮抗抗利尿激素对水的通透性作用和维持局部血流。

当出现有效血容量减少和低血钠时,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交感神经的激活和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机体对具扩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的依赖性增加。

♥此时如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则由于其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肾脏的这一局部调节机制受损,肾灌注不能得以维持,可出现水钠潴留、高钾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

如何预防非甾体类消炎药肾病?

如上所述,只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或合并有其他肾脏危险因素时,非甾体类消炎药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尤其是如下情况时慎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1.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低钠、低血容量(如高热、腹泻、脱水)等所致肾低灌注压。

2.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

3.糖尿病、高血压或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性肾脏病变,已有慢性肾功能受损、酗酒等。

4.同时合用利尿剂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时;

5.同时使用2种及以上的非甾体类消炎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