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羣蓮和一位老人親切交談

“看到你,我就高興。”這是一位住在賦濟堂養生公寓的老人,常對何羣蓮說的話。

何羣蓮開辦這家養生公寓已有6年,6年來,她悉心呵護養生公寓裏的每一位老人,用心經營着這個“家”。近日,何羣蓮被評選爲2020年四川省“孝親敬老楷模”,這也是雅安市今年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愛心人士。

不忘初心 毅然開辦養老院

“快來跳舞了。”2020年12月7日下午2時,位於雨城區草壩鎮的賦濟堂養生公寓院壩裏,隨着音樂聲響起,何羣蓮便如往常一樣,邀請老人們跳舞唱歌。隨後,老人們一個個來到壩子裏,歡快跳起了舞,大家精神抖擻,舞姿統一。期間,有的老人腿腳不便,何羣蓮便牽起老人的手,與他們一起跳舞。“她把我們當成親人一樣對待。”已在此地住了5年的93歲老人唐仁仙說。

這只是老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縮影。

2015年之前,何羣蓮與愛人一起在甘孜州康定市經營一家修車廠,生活條件優越,可就在這時,何羣蓮卻回家辦起了養生公寓。

爲什麼要辦養生公寓?

原來,何羣蓮是瀘州市敘永縣人,她從7歲到13歲時曾經常生病,在此期間,她家周圍的不少老年人卻對她十分照顧,讓她感受到了真摯的關懷。從那時起,何羣蓮便想着,長大後要辦養老機構照顧老人們。

14歲時,何羣蓮從家鄉來到雅安投靠親戚,學習理髮手藝,打算學成後回家鄉爲老人們理髮。幾經周折,20歲時,何羣蓮又來到雅安學習噴漆技術,期間遇到了她的愛人。“那時,我就對愛人說了將來要辦養老院的想法,也得到了愛人的支持。”何羣蓮說。

2001年,夫妻倆攜手到康定打拼,後經多年努力,兩人經濟條件漸漸好了起來。2015年,何羣蓮回到愛人的老家雨城區草壩鎮,並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養生公寓。“辦養生公寓也和家中老人有關,公公因病癱瘓臥牀達11年之久,婆婆去世後,公公也在雨城區的一家養老院住着。”何羣蓮說,她當時就想,乾脆自己開辦一家養生公寓,既能照顧自家老人,也可照顧其他老人。

老人們正在跳舞

直面困難 迎難而上不放棄

開辦養生公寓初期,何羣蓮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起初,我帶着傳單走進大街小巷,但最終只來了幾位老人。”何羣蓮說,不少人覺得理應養兒防老,住養生公寓就是丟人的事。甚至,連她自己的親生父母也拒絕到養生公寓來。

儘管如此,何羣蓮依舊初心不改。爲了讓養生公寓長期維持下去,她專門請人照看,自己和愛人則再次到康定工作,以維持養生公寓開支。“連續幾年虧損,在康定掙的錢都用來補貼養生公寓了。”何羣蓮說。

在最初幾年時間中,由於自身管理問題和收費較低,養生公寓連續虧損。就在此時,何羣蓮有了放棄的念頭。“但看到老人們那麼‘可愛’,我覺得還是要繼續堅持下去,要讓老人們的晚年過得幸福快樂。”何羣蓮說。

何羣蓮口中說的“可愛”,還得從一位84歲老人說起。當時,該老人得了老年癡呆症,但他年輕時曾是一個很能幹的人,還曾經營過一家餐館。有一次,這位老人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裏,還在房間裏大聲呼救。爲幫助這位老人,何羣蓮回想起之前在外地培訓時的一個案例。於是,她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帶着這名老人到餐館裏,讓他看別人做飯。後來,這位老人看到眼前場景,彷彿回憶起了以往的工作,瞬間變得如小孩一樣,也安靜了下來。

而在何羣蓮經營較困難之時,也得到了雨城區民政局等部門的幫助,這些也更加堅定了她繼續開辦養生公寓的念頭。2018年,何羣蓮從康定回到位於草壩鎮的養生公寓,全身心照顧老人們。期間,她曾多次自費前往各地培訓學習,再回來將所學知識手把手傳授給養生公寓的護工們,如今,養生公寓裏還擺放着她的各類培訓資格證。

真情付出 用心關懷老年人

有付出也有收穫。

在努力之下,何羣蓮的名氣漸大,來到養生公寓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如今,來自雅安市雨城、名山、石棉等區縣的老人,以及來自邛崍、樂山、康定等地的共37位老人在這裏安享晚年,老人們的家屬還爲她送來了一面面錦旗。現在,就連一開始反對她的父母也住了進來。甚至,有老人過年回家後,又急着要回養生公寓,他們都說:“已經習慣了何羣蓮的照顧。”

在開辦養生公寓期間,不少老人還把她當成自家女兒一樣看待。“她就是孩子一樣的性格,整天嘻嘻哈哈,也逗得我們十分開心。”來自樂山市的80歲老人王文雲說。

去年年底,何羣蓮將雨城區民政局發放的16萬元消防通道改造費用到了實處,還自行掏腰包補貼了3萬元。在冬日的寒風中,何羣蓮當起了“包工頭”,每日組織大家改造養生公寓的消防通道。“感謝雨城區民政局給我的支持,我想一次性把路面修好,以後有資金又安裝護欄及路燈。”何羣蓮說,自從養生公寓創建以來,雨城區民政局給予建設補貼資金44萬元、牀位入住補貼5萬餘元,每月還會來進行業務指導等。

冬去春來,養生公寓裏的老人們在何羣蓮編織的“幸福港灣裏”,不僅逐漸轉變了觀念和想法,還愜意地在此享受着美好的晚年生活。“今後還要繼續擴大規模,以此幫助更多的老人。”何羣蓮說。(記者 戴富麗)

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