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落无尘

去年过年,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小聚,我们这几个人,只有李波还单着。

我们开始打趣他,单身的生活是不是特别自由,三十好几了还不找对象。

王波苦着脸说,我要能选择,早就不单身了。

原来,之前他有女友,他父母问清条件后,只要不符合他们认为的条件,就不停地劝说他分手。

李波单身后,就给他安排相亲,都是他们认为条件好的女孩,但没问过他的感受。

三十几岁的男人,一出门父母就对他刨根问底,婚姻问题也不能自己做主,他对自己的未来是没有任何选择权了。

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和李波父母类似,认为对孩子好,无论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都要关心的一清二楚。

看起来孩子确实让你放心,但对孩子来说,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如果孩子反抗,家长就会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打压孩子,要求孩子听自己的。

这样的爱,并没有感动孩子,只感动了家长自己,把孩子困在牢笼之中,给他创造了一个看似美好的假象。

用此种方式对人,迟早要变“仇人”,特别是亲人之间。

很多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孩子少走很多弯路,但这样做,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01

前几年,电视剧《小欢喜》非常火,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在三对家庭中,母亲宋倩和女儿乔英子最让人无奈。

因为宋倩对女儿没有边界感的控制欲,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宋倩原本是一所重点高中的物理老师,为了照顾读高中的女儿,选择了辞职。

为了监督英子,她还把英子卧室里的墙换成透明玻璃,这样宋倩可以随时监督她。

就连格挡的百叶窗也装在客厅,由宋倩决定英子的空间。

正因为这样,英子没有一丁点的个人隐私。就连在吃饭上,宋倩都管的十分严格。

英子喜欢吃炸串,但宋倩从不让英子买,只让她吃自己熬的汤,可英子从不喜欢,因为药味太重。

因为英子喜欢天文学,想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可宋倩却只想让女儿报考清华北大。

她认为,女儿喜欢的东西,就是不务正业,就是小打小闹,自己的决定才是真的为孩子着想。

因此,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更不愿意一同坐下来,互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高考报志愿时,宋倩没有经过女儿同意,私自改了高考志愿,英子得知真相,差点选择跳海。

其实,身为母亲的宋倩出发点是好的,清华北大确实是人人称赞的好大学。

但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喜欢的爱好,不要只站在自己角度上,包办女儿的未来。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明白。

这种无限控制,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变好。

教育的真相不是控制,而是引导,是鼓励,更是合适的关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三观和习惯,孩子也不例外。

你教给了他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生存能力就够了。

你以为只要帮他走的路多,他就可以少走弯路。

但每个人必须要自己经历挫折,否则他永远都不会明白。

你们让他变得独立,这就够了。

02

曾看过这样的新闻,北大学生王猛,连续十二年不愿意回家,还将父母拉进黑名单,不光如此,他还发了约万字文章,控诉自己的家人。

王猛从小成绩优异,是某地高考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顺利录取。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却做出了“坏孩子”的事,写了万字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愤怒,指责父母。

母亲对王猛控制欲极强,把他关到家里,必须要按自己喜好做事。

从小到大,无论是穿着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本以为只要考到北京,就能逃脱父母,没想到,父母让他给北京居住的大姨打电话。

为此,大姨总是给他打电话,还故意联系他的同学,调查他的一切情况。

英国曾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控制过强,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还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虽然是孩子,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你的控制只会让他变成“巨婴”,或是拼命想要逃离你。

有句老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

家庭中也是如此,总是长时间压制孩子,孩子长大后,只会故意远离你们。

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父母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改变,而是适当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控制。

让孩子自己独立,让他变得更自由。

03

“控制”其实是,最伤害亲情的一件事,若不想家散了,就别再做了。

控制之下的爱,是带着自私的,满足了家长的付出。

真正合适的爱,一定会站在孩子角度上,鼓励孩子,给他自由的空间。

家长们总认为控制孩子,就能让孩子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孩子也会感激他们。

可这样做,只会被孩子记恨,反倒那些尊重孩子的人,更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曾有一个节目《少年说》,很多孩子都无法忍受家长的控制欲,在高台上委屈地哭泣。

但有这样一个男孩,他从小都很自由,也获得了家长的尊重。

他向母亲表白:你照顾了我十几年,现在只剩三年,我想为你做做饭,上大学以后,我就很难再为你做饭了。

母亲听到儿子的话很感动,但她也依然告诉孩子,他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自己。

这名母亲,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孩子因为父母的尊重,成为一个懂得孝顺,理解母亲付出的男孩。

这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无论孩子多大,他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

并不因为你生下了他,就是你的私有物,更没有控制他的权利,也没有替他做决定的权利。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都会慢慢长大,离家长也会慢慢变远,过自己的生活。

身为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这没有错。

但这并不代表,事事亲力亲为,拒绝让孩子独立。

有的事情,必须要让孩子自己经历,自己去感受。

懂得放手,才是家长对孩子最有格局的爱。

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