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明朝末年 ,有位皇叔淮王在京城胡作非爲,搶男霸女鬧得雞犬不寧。皇帝很頭疼,於是與大臣定下一計,誆騙皇叔說饒州府十分繁華:十里長的磨刀石平又光、二十里的茶亭好乘涼、三十里的康家屋場大、四十里的長街寬又長、五十里的跑馬崗好觀景、六十里的花橋美風光、七十里的遊城鬧洋……皇叔聽了十分高興,馬上請旨去饒州看看。

皇叔來饒州後發現上了當,皇上和大臣們說的其實是饒州的一條驛道。這條驛道就是有名的徽饒古道,從鄱陽縣城北關朝天門一直通到安徽池州(今東至縣),十里磨刀石、二十里茶亭、三十里康家不過是距縣城的地理距離標識。

傳說雖然是傳說,但傳說中的故事也不全是假話,比如“三十里的康家屋場大”就說得不假。據團林鄉康橋村的《康氏宗譜》記載,康氏遷來鄱陽的一世祖居縣城北關,爲躲元兵,老康家的三個兒子帶着家眷,分別遷到康家嶺、三十里康家、康家橋居住。

康家橋在團林鄉東南2公里水溪邊,康家人遷來後就在村東頭水溪上建了一座大石橋,並取村名康家橋,近現代人圖時髦,改村名爲康橋。至今已23代。“村子就在古驛道旁,村裏人頭腦靈活,很早就在村口擺茶攤、點心攤。前臨溪後臨湖,田地肥沃,所以舊社會盡出大地主,現在盡出大老闆。”村裏的老會計康明秋詳細介紹着,解放前,他們村600畝以上的大地主就有三四個,而且個個樂善好施,爲村裏修橋鋪路,每逢歉收都會仗義疏纔開倉賑災,今年抗疫和抗洪期間,村裏青年企業家都慷慨捐款捐物。康明秋神祕地說:“村東頭古橋邊有口古井是集寶盆,納四方來水,水爲財嘛!”在村幹部康明貴看來,村裏人不僅會掙錢,還求上進,積極投身革命。“方誌敏幾次從村後珠湖邊經過,村民每次都會組織起來站崗放哨,村裏幾個年青人還負責一路護送。”康明貴還自豪地介紹了村裏一個叫康善言的好後生,“解放前,他在鄱陽城裏讀高中,平時敏行訥言,對村民非常和善。他的水性本來非常好,那年暑假竟死在村裏的藕塘裏。他死後共產黨組織派人來調查死因,直到這時,村裏人才知道他是地下交通員。”

即便是今天走進康橋村,仍會驚訝於村民的殷實和富有,高門大宅、高牆深院一個個星散村間。村東有小溪村後是珠湖,在陽光的映照下,康橋村彷彿兩條流淌白銀的谷地。隨便走進一家大院,大到造型規模,小到雕鏤彩繪,或氣勢不凡,或精緻典雅,無不透射着村民們獨到的眼界和特有的經濟支撐。

(記者 程琳萍

鄱陽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