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朝一共有十六帝,北京明皇陵卻只有十三座,少了哪三位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 、明代,清朝時稱之爲前明。

從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然而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的明十三陵,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分別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明朝前後一共歷經了16位皇帝,爲什麼皇陵卻是“十三陵”呢?到底少了哪3位?

明朝的開國君王朱元璋葬於南京。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爲"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啓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明惠宗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成祖朱棣之侄,大明的第二位君王,在位4年,年號建文。朱允炆,也許是大明16位帝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痛心疾首,決定將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作爲大明第一位守成之君,朱允炆把自己的年號定爲“建文”,意爲“建立文治”,與朱元璋的“洪武”截然相反。所以朱允炆一上臺後,大批的文官開始得到重用。然而,其在上任後的“削藩”舉動讓朱棣大爲不滿,憤而發動靖難之變,將朱允炆趕下皇位。但朱允炆卻從此下落不明,因此沒有任何陵寢。

明代宗朱祁鈺,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瓦剌俘虜。爲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爲帝,尊明英宗爲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辟,軟禁其於西苑,改元天順 。二月,明英宗廢其爲郕王,不久朱祁鈺離奇去世,享年二十九(死時尚不滿29歲)。明英宗賜諡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第一個沒有被葬於 明十三陵的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