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同時,江蘇擁有中原、江淮、金陵、吳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截至2018年底,江蘇省下轄13個省轄市。其中,就寶應縣來說,人口超80萬,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對於寶興縣來說,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裏下河平原西北部,揚州市北緣,介於東經119°07′43′~119°42′51′、北緯33°02′46′~33°24′55′之間。在古代歷史上,陳琳這位三國才子,就出自今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一帶。

首先,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位於江蘇省中部,淮河下游,裏下河地區西部,揚州市北緣。東與建湖縣、興化市、鹽城市鹽都區交界;南與高郵市接壤;西與金湖縣、洪澤區相連;北與淮安市淮安區毗鄰。縣城略呈梨形,射陽湖、廣洋湖環其東,寶應湖、白馬湖繞其西,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最北緣自西安豐鎮崔渡村至南端夏集鎮三洋河村,直線距離約47.4千米,東端自廣洋湖鎮團頭蕩至西界山陽鎮順河村西白馬湖中,直線距離約55.7千米。縣域東西長55.7千米,南北寬47.4千米,總面積146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979平方千米,佔66.7%,水域面積488平方千米,佔33.3%。寶應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呈北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4.4℃。

就寶應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吳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今江蘇省寶應縣一帶先屬越國,到了戰國中期,楚國消滅越國,該地區成爲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揚州市寶應縣一帶設有東陽縣,屬東海郡。漢朝時期,改爲東陽縣、平安縣、射陽縣地,先後屬臨淮郡、廣陵郡,今寶應縣一帶隨屬之。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寶應縣一帶處在曹魏和東吳的交界地帶。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爲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後,陳琳避難至冀州,並輔佐袁紹這位諸侯。袁紹去世後,陳琳跟隨袁尚。鄴城失守,陳琳爲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將其封爲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爲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陳琳這位三國才子病逝。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隋朝建立後,該地區屬揚州安宜縣這一建制。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爲10道,今寶應縣一帶屬淮南道揚州安宜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爲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廣陵郡復改揚州,安宜縣屬之。

最後,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境內獲“八寶”獻於皇帝,唐肅宗視爲珍寶,遂改上元三年爲寶應元年,賜安宜縣名爲“寶應”。由此,對於寶應縣這一縣名,不僅是唐肅宗皇帝所賜,而且名字就是唐肅宗這位皇帝的年號。南宋時期,寶應縣升爲寶應州,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元朝這一歷史階段,設立揚州路,寶應縣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寶應縣隸高郵州。清朝取代明朝後,寶應縣屬江蘇省揚州府。到了1913年,寶應縣屬淮揚道。1928年,寶應縣直屬於江蘇省。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設立金湖縣。1983年3月,寶應縣隸屬揚州市。截至2018年底,寶應縣總面積達146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爲88萬人。

如今,寶興縣下轄14個鎮、1個開發區管委會:安宜鎮、氾水鎮、夏集鎮、柳堡鎮、射陽湖鎮、廣洋湖鎮、魯垛鎮、小官莊鎮、望直港鎮、曹甸鎮、西安豐鎮、山陽鎮、黃塍鎮、涇河鎮、開發區管委會。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