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都不行,研製輪式突擊炮就可以挽救臺獨政權的命運?

2021年1月2日,臺媒報道,臺軍正在研製一種基於“雲豹”輪式步兵戰車底盤的105毫米突擊炮,打算在2023年投入使用。

[雲豹的105毫米突擊車樣車]

讀者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雲豹”裝105毫米炮塔並不是新聞了,爲啥會在2021年的元旦重提炒作這件事呢?這樣的感覺完全沒錯,從2007年開始,裝着105炮的“雲豹”就不斷出現在“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的現場,臺軍偶然也會發布它跑車的照片,但從來沒見過它展示機動射擊。幾乎每年的防務預算編制前後,臺軍都要把它拿出來討論一番。然而炒作了10多年,至今還是模型而已。

輪式突擊炮並不是把坦克炮裝進炮塔,然後扣在輪式底盤上就可以奏效的。坦克與輪式車輛底盤有着非常大的區別。簡單說,就是坦克更重、更矮、更敦實,輪車更輕、更高、更容易晃。坦克炮也不僅僅是炮,還包括觀瞄、炮控等火控系統和相應的裝填、備用彈藥存放等設計。所以,當一種坦克炮武器系統搬上輪車的時候,要進行全面的匹配,甚至重新設計。是非常考驗軍工科研真正實力的。

解放軍有兩種採用輪式底盤的突擊炮/突擊車型號,一種是配屬給炮兵的100毫米輪式突擊炮,採用92式步兵戰車的6×6底盤;一種是配屬給裝甲兵的105毫米輪式突擊車,採用09式8×8底盤。後者與臺灣方面打算研製的“雲豹”突擊車更加接近。有意思的是,105毫米突擊車的炮塔並不是全新研製的,而是來自一種爲了登陸作戰量身定製的武器——05式兩棲突擊車家族中的水陸坦克型號。但是爲了改造成輪式底盤型號,科研單位把用於坦克的105毫米火炮和底盤本身都做了大幅度改進,主要是把火炮從短後座改成長後座。這樣就能大幅度降低火炮的後坐力,在射擊時不會把輪式車體頂壞;因爲輪式底盤上的火炮位置更高,降低後坐力也可以減小射擊時的翻倒力矩,不會把自己頂個側翻,這一點在火炮向左右90度開火時尤其嚴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輪式車輛行駛時的振動特性和坦克有很大區別,頻率低、震盪幅度大,需要在炮控系統中做相應匹配,讓火炮能始終穩穩地指向目標。不但如此,用戶可能還會提出獨特的要求。解放軍裝甲兵就提出,自己已經習慣了坦克那種發動機後置的構型,希望能把09式的動力艙搬到車屁股上去,把炮塔靠前。這樣還能增加火炮的俯角,對山區戰鬥以及巷戰更有利。於是研製單位設法滿足了部隊需求。

[雲豹突擊車有時候會開出來亮相]

讀者朋友們或許已經看出來了,要解決上面的問題,研製單位必須喫透技術。簡單說,自己的車、自己的炮,才能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正因爲如此,國際上敢於用進口件組裝輪式裝甲輸送車的國家和地區不少,但成功的輪式突擊炮數量卻並不多,多數都集中在在車輛工業發達的西歐。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需要靠西方技術支持來實現自己的輪車夢,甚至要直接進口發動機、變速箱、炮塔之類的大件。至於美國陸軍,壓根就不湊這個熱鬧。在“斯崔克”輪式戰車底盤上改造出來的“機動火炮系統”,雖然是105炮+8×8輪式底盤,但僅僅定位在步兵火力支援車的角色,並不打算用它來反坦克,而且裝備數量非常少。

臺灣就屬於那些用西方技術做“輪車夢”的地區之一。“雲豹”的基本底盤來自一家愛爾蘭企業的設計。愛爾蘭並不是什麼輪車強國,臺灣做出這樣的選擇,只不過因爲真正的輪車強國德國、意大利、法國、瑞士……不願意冒着得罪大陸的風險賺這種錢。臺軍對“雲豹”也不滿意,在2019年列出了17項缺陷,其中有些能夠解決,有些根本沒辦法。比如裝甲板有缺陷、漏油、零件互換性差。另外,服役中的“雲豹”每兩個星期必須開出來行駛5千米,否則就可能出毛病。

[雲豹的步兵戰車型也是一身毛病]

至於105毫米坦克炮,臺灣是不缺的。臺陸軍裝備了M-48H、M-60A3坦克,火炮都是美國引進英國L7火炮技術生產的M-68型105毫米坦克炮。說起來,站在臺軍方的角度,一種裝着105毫米炮的輪式突擊車還是有必要的。臺灣地域狹窄,公路條件雖然不錯,但多數道路橋樑的承載能力比較差,輪式車輛比履帶式的坦克更適合在這裏機動和作戰。哪怕公路遭到空中打擊被摧毀,輪式戰車的越野能力也足夠從廢墟和瓦礫上開過去,投入戰場。只不過以臺灣自己的製造業和全球大環境,買不來合用的輪車而已。

另外,最近幾年可能是臺灣量產“雲豹”突擊車的一個好機會,服役幾十年的老坦克M-48H、M-60A3已經接近報廢,有很多炮管可以拆下來用。拆下來的炮管肯定無法直接滿足輪車使用要求。因此臺灣當局高調宣佈,已經從國外購買了一批新的105毫米炮管用於“雲豹”突擊炮研製,2021年9月即將到貨。等到研製成功,就在島內批量生產。到底買了誰家的,我們屆時就可以知道。然後用這批炮管“逆向工程”改造老炮管,或許就能裝車使用了?然而翻翻編年史就可以發現,臺灣陸軍從開始裝備M-48H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依然沒有解決炮管的本地化生產問題,誰能相信他們可以完成如此複雜的匹配和改造?根據臺灣方面自己的計算,要把105炮的後坐力減去70%才能裝車。那麼,難道他們在炮口上加個多孔制退器就可以滿足要求了?如果這樣容易,爲啥人們幾乎沒見過扛着105炮的“雲豹”開火?

[美軍的105毫米突擊炮以支援步兵爲主]

我們假設臺灣方面開了外掛,迅速解決了輪式突擊車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問題。那麼它能如何發揮作用?臺灣方面展示的“雲豹”突擊車有好幾種塗裝,包括城市迷彩、野戰迷彩和兩棲迷彩。考慮到臺灣防務部門打算成立5個“灘頭旅”來阻擋解放軍登陸,“雲豹”突擊車第一個戰場或許是在灘頭,用它高大的車體爲解放軍支援火力指示目標。然後是臺灣的城市外圍和城區,這裏或許地形更加複雜一些,但是“雲豹”使用的卡特皮勒C12柴油機在大陸同樣有售,我們對它的熱信號特徵不要太熟悉,導彈攻擊還是火炮攻擊都要看緣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或許,軍事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展廳裏,會給“雲豹”留個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