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守業!

——講述“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劉夏村

2020年,決戰決勝之年,應對疫情之年,面對嚴重洪澇災害、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給安全生產帶來的嚴重衝擊,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更顯意義重大。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枕戈待旦、向險而行,是黨和人民的“守夜人”;他們下先手棋、打主動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守業人”。得益於他們的努力,2020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自然災害因災死亡人數均爲歷年最少;他們,也在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中成就“最美”。

爲弘揚應急管理特色文化,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的濃厚氛圍,中央宣傳部、應急管理部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先進事蹟。

向險而行,以生命赴使命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面對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應急管理部門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堅決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誰打頭?”“我打頭!”

7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開了20米寬的決口,6500名村民被洪水圍困。

此時,廬江縣遭遇百年一遇洪災,已在抗洪一線奮戰了幾個晝夜的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再次集結隊伍投入救援。由他“打頭”領航的1號艇突遇3米多的水位落差側翻,他被捲入洶湧湍急的洪流中英勇犧牲,年僅36歲。

陳陸犧牲後,戰友統計:他連續奮戰了96個小時,救出2600多人。

人民消防爲人民,危難時刻,總有他們“逆行”的身影。

陳建是湖北省武漢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一站站長助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緊要關頭,陳建3次遞交請戰書,帶領醫廢轉運突擊隊擔負武漢市11個街道、28家醫院日常醫廢轉運任務,50個日夜累計行程1.6萬餘公里,轉運醫療廢棄物2186桶,共170.49噸。

武昌醫院、天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這些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的地方,哪裏有需要,陳建就出現在哪裏。他說:“說不怕那是假的,但只要人民羣衆有需要,我們就義不容辭。”

紮根一線,獻青春護青山

西藏被譽爲“亞洲水塔”、全球氣候的“調節器”,守護好這裏的青山綠水意義重大、任務艱鉅。

1983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區森林消防總隊那曲市大隊大隊長,他已在這片高山林海堅守了18年。

18年來,他先後參與滅火戰鬥130餘次,開展防火講座100多場,培訓護林員2萬餘人,參與重大搶險救援90多起,挽救羣衆生命20餘人,搶救羣衆財產約400餘萬元……

成績背後,是經年累月的無私奉獻。進藏多年,他沒有和家人過一個團圓年,沒有休一次完整假。

森林滅火離不開特種車。1974年出生的吳迪就是這樣一位“大拿”,他不僅擅長駕駛特種車滅火,還擅長專治特種車各種“毛病”。

他是黑龍江省森林消防總隊黑河市支隊愛輝區大隊四中隊特種車輛維修技師。20多年來,他刻苦鑽研,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成長爲具有過硬專業技術的“專家”,累計培訓駕駛維修技術骨幹1000餘人;檢修車輛1300餘臺次,節約經費近600萬元;技術革新20餘次,極大提升了車輛維修效率和滅火作戰效能。

勇於擔當,靠實幹守平安

2020年是全國應急管理部門全面履行職能的第一年,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充分顯現了機構改革效能。

朱學忠是湖北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副主任。在同事眼裏,他是那個最敢於建言獻策的人。

2020年1月底,疫情之下,地面運輸受限,湖北各地防疫物資告急。朱學忠提出建議,利用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向各地輸送防疫物資。

提議被批准後,他迅速協商甄選6家通航企業調配20名飛行員、40名機務及地面保障人員、各機型直升機10架,運送緊急防疫物資213架次、91.25噸,極大緩解了重點醫院防疫物資缺乏的燃眉之急。

戰“疫”緊要關頭,切不能讓生產安全事故“添亂”。大年初一一早,陝西煤礦安監局榆林分局幹部劉小術就奔赴工作崗位。此後整整一個月,他都堅守在分局疫情防控與安全監察工作一線,不曾回家。

勇挑重任、敢啃硬骨頭,是劉小術的工作作風。自2011年進入煤礦安監繫統以來,轄區90%以上煤礦都有過他忙碌的身影,參與對煤礦和有關責任人行政處罰上百次,深入井下一線監察400餘次,累計實施經濟處罰超5000萬元。他說:“多去煤礦多下井,遏制事故靠踐行。”

“從事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崗位平凡但使命光榮。”四川省營山縣應急管理局局長伍袁志說起自己的職業,總是滿滿的自豪感。爲了打通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最後一公里”,他在當地啓動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居民安全素質提升工程;爲了加強監管、消除隱患,他經常帶領執法人員深入基層、企業、車站、碼頭、市場、農村,開展執法檢查。他總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營山縣連續19年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30年如一日,踐行使命捍衛榮光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這是一個只有30名指戰員的基層單位,卻又是一支踐行使命捍衛榮光的模範隊伍。

自1991年1月1日起,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就擔負起福州市五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負責省會城市中心廣場升降國旗任務,使命神聖、任務光榮。30年來,一代代消防指戰員不僅勤練滅火救援技能,還苦練升降國旗“五功”,實現了21000餘次升降國旗“零失誤”。

30年如一日的完美表現,背後是大頭針、十字木架、沙袋和他們練到顫抖的手腿,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下的繼續苦練。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但耐火等級低,火災防控壓力大。爲了做好防滅火工作,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採取了聯防聯治、防火巡查、宣傳培訓、實戰演練等一系列措施。

多年來,每逢週末和節假日,消防指戰員們都會將消防車停在街巷口,成立便民利民隊,設立服務點,爲遊客提供免費茶水、座椅,宣講消防安全知識。近年來,他們又樹立“快攻速戰打早滅小”理念,探索出適合老街古巷實際的滅火操法。

“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湯蹈火”,這是他們踐行使命的堅定信念;三坊七巷連續8年“零火災”、30年無重大火情,這是他們踐行使命的最好印記。

默默紮根荒野,矢志不渝防震抗震

基層應急管理人紮根一線、默默奉獻、不懈創新,努力爲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貢獻才智。

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正處級事業單位,現有職工26名。看似“貌不驚人”,卻蘊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們,在大地震的嚴峻考驗中誕生。1966年3月,河北邢臺遭受了一次嚴重破壞性地震,7月,紅山基準臺誕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有組織、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的地震臺。

這裏,是中國地震事業的發祥地,培育科學人才的搖籃。半個多世紀來,近百位地震專家、技術人員曾經在紅山臺工作過,他們成長於此,爲新中國地震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裏,又地處偏僻,距離邢臺市隆堯縣城9公里,到最近的村子也要3公里,交通和生活十分不便。

在紅山基準臺,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守初心、克難關、精業務、講奉獻,一個個“第一”在這裏誕生,一個個新輝煌在這裏續寫。例如,2005年,安裝MT、ELF等先進進口儀器,率先開始大地電磁測深觀測;2012年,河北省唯一GNSS核心站在這裏建成……

目前,紅山基準臺已發展成爲下轄11個子臺,承擔地震監測預測、地震應急等多項任務的開放式、國際性、現代化綜合地震臺站。

傳承焦裕祿精神,築牢基層“防災堤壩”

河南蘭考,是焦裕祿奮鬥過的地方,焦裕祿精神一直激勵着這裏的幹部羣衆。把災害風險裝進制度的籠子,全力提高基層防災減災能力,正是他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2019年6月5日晚,一場罕見強對流天氣“襲擊”蘭考,多個鄉鎮受災嚴重。蘭考縣應急管理局迅速響應,將帳篷、棉被、照明燈等物資第一時間送往一線;700餘人的救災隊伍趕赴一線,營救被困羣衆12人,挽回財產損失600餘萬元;593名村級災情信息員對網格內受災羣衆迅速開展災情普查,及時上報,爲受災羣衆申請救助資金。

救災行動順暢進行,靠的是當地築牢事故災害防範的縣、鄉、村三道“堤壩”。在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背景下,蘭考縣設立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打造“一張網”應急指揮系統;提高基層救援能力,設1個綜合性應急救援隊和4個應急救援中隊;完善各類專項預案、處置方案,將173項應急預案錄入信息平臺;依託全縣593名網格員,開展災情信息普查和上報工作……

蘭考縣應急管理局的同志們說,把艱險扛在肩上,把平安留給百姓,這是他們不變的信念。

來源:新華社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龐舒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