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他是“汽車狂人”,卻不止於汽車,他還有一個“教育夢”;

李書福:這個和北大是連接在一塊的,這是一個長線產品,是千秋大業

他是中國汽車“一哥”,卻正在撕掉“傳統”標籤,以科技定義未來;

李書福:我們是全面立體地在佈局整個生態體系,我相信十年以後,吉利汽車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這是一次關乎未來、心繫社會的破局嘗試;

李書福:原來我們發展教育是爲了造汽車,現在我們是教育就是教育。

李書福:它在改革的進程當中,需要有人蔘與實踐和探索。我們就是其中一個參與實踐探索的人。

2020年的10月28日,對於3000名00後的大一新生來講,是特別特殊的日子,因爲他們即將就讀的吉利學院,從北京正式遷址到成都,完成了第一次開學典禮。在這裏《艾問頂級人物》走進這所大學的創辦人李書福先生,他用23年的時間,一手造車,創建吉利、入股奔馳、收購沃爾沃;又用23年的時間創辦了十所民辦大學。今天,艾問李書福,你是如何做到“一心兩用”的?

李書福:吉利學院成都校區是在北京大學戰略指導幫助下建設而成的,在這個校園內還要建設北大西部研究院,這個西部研究院就要跟產業直接掛鉤了,直接出成果,直接爲西部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在這裏,吉利學院將攜手北京大學,依託雙方優勢,爲東西部教育、科技合作牽線橋樑,打造東西部協同創新共同體。通過定期舉辦關於西部地區的高端論壇,打造西部地區研究的新高地,爲四川省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庫支撐。

第一篇章:邊造車 邊育人

李書福:吉利辦學23年了,是因爲造汽車,所以要辦學校。

那個時候是在浙江台州的臨海那個地方,是一個縣,那個時候要批一個民營的民辦的學校挺難的。一開始我們搞的是技師技工的學校,大量地培養技師技工。因爲浙江沒有汽車產業,台州沒有汽車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這個技師技工也當然沒有。所以我們從全國全世界找一些退休的老技師老技工,以及老工程師來做老師,所以這樣一點一點地就發展起來了。然後呢,黨中央召集第三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北京的有關領導,跑到了我剛纔講的浙江臨海,他們認爲吉利在浙江臨海搞的這個學校還是不錯的,希望我們能夠到北京去搞一所學校。所以(之前的)北京吉利大學,就是這麼來的。

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是李書福教育夢想開始的地方。1997年,中國第一批民辦高校成立,當時剛進入汽車行業的吉利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同時基於汽車人才短缺的這一現實,在浙江創辦了自己的第一所學校。

23年來,吉利持續擴大教育規模,已創辦10所院校,可以說,吉利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教育史。

艾誠:這一次2020年7月23日從北京遷址到成都,我想對於在座的各位,不管是校方還是同學,都是意義非凡的。選擇在成都簡陽落地落戶,對於孩子們或者說我們年輕同學的未來,它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樣的利好?

李書福:我是這麼認爲的,你說現在北京它非首都功能都要疏散了,北京就是一個政治文化中心,今後北京按照現在中央的想法的話,它不是那麼多人了,現在車子太多,北京擠得不得了,要疏散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的話,在這兒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尤其是像這種民營的、民間的大學,在這個地方落戶以後,通過我們的大量投入,以及通過老師們的共同努力,學生共同努力,周邊的商業氛圍要把它搞起來,讓學生能夠邊學習邊能夠和社會連接得更加緊密。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要打造出來。

我覺得北京和這兒比起來,從學習本身來講的話,由於這個和北大是連接在一塊的,相當於兩個校區,一個學校一樣這種感覺,師資可以共享、教材可以共享、圖書館可以共享,很多東西都可以共享。現在在線的效果都非常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認爲真是在這兒去學習,我想比坐在北京效果要好。

在吉利新校區,我看到了很多創新的設計,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與教育的融合。

艾誠:李書福董事長,今天來到開學典禮,校長第一課,您覺得這個大學希望給同學們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

李書福:我們想扮演的角色就是在中國這樣的一個現實條件下,如何爲適應於我們服務和培養的學生,這些方面做一些我們的努力,盡我們的這一份力量,來探索出一條適應於當前中國現實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實踐的一條道路出來。所以學校在師資也好,你大綱也好,實訓也好,還是從其他各方面,你如何做到和學生的需求剛好相匹配?你做到比其他的學校要好。比方我們講同樣的學生,來到你這個學校比去到另外一個學校,他學到的本領、知識要多要好,他走出這個校園,他就比其他學校走出去校園的學生有競爭力。在社會上簡單的說,混的要比其他的同類的學校要好,這我覺得是最好的、理想的大學。

艾誠:因材施教,順應時勢,走進吉利學院的成都校區,我至少學習到兩句關鍵詞,一句是學校的校訓,叫:走進大學是爲了更好的走向社會。還有一句關鍵詞就是:在這個校園裏,我們共同的培養目標是向未來培養成功者。今天我們在互動的環節,我想同學們縈繞心頭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走進吉利,未來當我走向社會的時候,我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以您爲例,您覺得您會寄語同學們,在這大學四年的時光中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將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李書福: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夢。我覺得你在大學上學期間,同時也是一個成就你的夢想的一個過程。你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我認爲這四年時間千萬不要浪費掉,要很辛苦的,非常努力的,要根據你自己走出這個校園,你想幹什麼,反推過來你要制定你自己的學習計劃。所以這四年時間,既要學會如何學習,又要明白爲什麼要學習,更要清楚如何去學習、學什麼東西。我想大家的夢想可能就一個比一個精彩,走出校園以後一個個的就能生龍活虎,都能取得巨大成功。

第二篇章:探索民辦教育之路

艾誠:今天我們很開心和兩位一起來聊聊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但我自己也作爲一個專業的財經主持人,我想從創新和創業的角度跟李書福先生再交流一下。因爲一所大學的創立,尤其在您心目中把它定義成是非營利、慈善的項目,它其實比商業項目更難經營,因爲它需要平衡的權益,它需要堅持的初心,很難。我一直非常好奇,爲什麼在您創辦吉利,在造車的同時的第一天也開始辦學?當初如果20多年前是因爲吉利它缺乏人才,它需要靠教育來輸送中國的造車事業。到了2020年的今天,還是這個初心嗎?

李書福:我是在一個自由探索的過程當中,是在一個嘗試着的這麼一個努力的理想的進程當中,走到了這一步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那麼現在爲什麼要持續的來推進教育夢想?這既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爲什麼是一種責任?因爲比方說吉利大學就把它關掉了,學生就很有意見,而且學生他就覺得母校沒有了,這就有一種責任。

一種情懷呢?吉利大學辦到今天不容易,如果繼續朝前去努力的話,它也許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它更大的作用。這種情懷它“慫恿”着我始終腦子裏面總是有這種精神上的,一種精神上的需求其實。那好,如何持續推進這個教育夢想,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課題。

您剛纔講的是很對的,你關心財經的話,這個學校它沒有國家的財政的撥款,這學校國家財政是沒有的,它怎麼能夠存在下去,它怎麼生存,怎麼發展。

艾誠:對,怎麼可持續地存在下去?

李書福:我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行不行,現在也是探索,我覺得自由探索,吉利辦學也是在自由探索,我們叫做塔基做大,塔尖做高。

艾誠:塔基做大,塔尖做高,怎麼理解?

李書福:把吉利教育事業把它看成一座寶塔,這個塔的話是因爲塔基和塔的高度構成的。塔尖做高,也就是說這個層次要不斷提升。比如現在的本科層次,明年可以研究生層次是吧?再過個三年博士生培養,這是能做到的。這個叫塔尖把它做高。塔基做大是什麼意思?這個塔基它是一個生存的基礎,沒有基礎,你塔尖主管會塌下來了。這個塔基是什麼?比如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需要一定的規模,只有具備一定規模的話,它就產生一種規模上的優勢,而這種規模上的優勢就可以在成本上產生一些優勢。而這種成本上的優勢,爲整個塔尖做高,就提供一些財政的支持。我們現在是這麼構想的。這種構想的目的,就是爲了使這個學校它能夠持續發展,而不完全的依賴於企業給它進行財政上支持,這是一。

第二,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學校一定有很多學生畢業了,這些學生畢業的話,有些取得巨大成功,有些可能不一定實現這個願望,這些學生他就可以反過來支持學校的發展。這就隨着時間的推移,也許20年,也許30年,也許50年。所以我們在接下去的二三十年內,如何使這個學校,它的塔基做大、塔尖做高,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繼續地給予支持。

艾誠:我接觸了好幾位是在您的資助下,李書福公益基金會資助下免掉所有學費,免掉所有住宿費來這兒求學的孩子,能不能號召一下,有沒有在這個大學課程裏面,也會有公益課和公益行爲的鼓勵,讓大家一起來和您辦?

李書福:我現在只是起了一個頭在這個學校,再過個三十年二十年十幾年是怎麼樣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教育對整個社會來講,都是需要的。對同學們還是同學的家長,還是對整個國家社會,它從根本上講,還是一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就是說國家財政投入的教育,它所產出的人才和現在民間投入的經費所產出的效果,根子上講還是要看這個。

因爲現在到這來的話,一本錄取的學生比例還是低的,二本比較多的。那麼這種分數,他是不是能夠說明問題?而反過來,也許我們招的二本、三本的這些學生,他走出校園以後他產生了競爭力,比其他學校我,都是一本的學生走出校園產生的競爭力,最後看看誰強,是吧?

所以我覺得的話,現在國家還是非常好的,允許民間力量去辦大學,而這就是允許民間力量去探索高等教育,怎麼能夠走出一條既投入少又產出多產出好的這樣的一個成果。你看看,北大能夠和吉利學院進行戰略支持戰略合作,這本身就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黨的政策已經有了一個巨大進步了,已經是深化改革過程當中的很好的產物。任何事情不能太着急,太急了以後做不成。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也一樣,我們還要一步一步來,大家都本着一個方向,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大家都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帶着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李書福投身教育公益事業20多年,只做經濟投入,不求經濟回報,一心只想打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困局,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全球競爭力。

艾誠:這一次把大學從北京遷移到了成都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吧。

李書福:那倒是,我們內部意見不完全一致。

艾誠:您內心的聲音是什麼?

李書福:內心的聲音認爲聽黨的話有好處,對整個吉利的教育事業發展來講,也是一個好的機會。

因爲一個吉利大學這麼一個民間私立學校,在師資方面確實遇到一些瓶頸,但是有了北大的這種戰略性的支持,對於吉利學院的師資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北大它也苦於它的一些體制的問題,他們其實也非常希望有所創造,有所靈活自由的探索。那麼吉利相對北大而言的話,靈活性就會稍微大一點,所以這樣的話,按照中央關於《高等教育發展綱要》以及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的社會力量辦學,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戰略協同,我覺得這個也是北大他們所希望看到的。因爲北大的師資力量確實是很雄厚的,他們的歷史底蘊非常深厚的。而吉利辦學也就這麼二三十年,所以這兩個學校之間,它一定是能夠找到一個共同點的。北大確實在這方面給予吉利在學校的戰略方面,給予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很多的這種指導和指引。所以這個對北大來講,它也是培養人才,吉利也是培養人才,最終都是爲社會培養人才,都是爲國家培養人才。所以這兩個合作,它和其他的企業是不同的,學校之間的校際合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它有着先天的差別。企業之間合作往往是爲了一個商業規劃,爲了一個產品競爭,技術的競爭,或者說市場的競爭,它考慮到經濟效益的問題,而學校根本不存在這一說。大家可以進行學術交流,校際交流以及有關資源的共享互補,最終只要能夠培養人才,這就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所以我覺得具有先天的合作優勢。

艾誠:我覺得特別的互補,互補就是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分別是北大和吉利,同時也很有明顯的一個共性,都爲中國教育改革的創新樹立了榜樣。

李書福:無論如何,這挺有價值,但這東西最終產生什麼樣效果,要隨着時間推移,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最後看看會發生什麼樣的效果。

艾誠:我覺得一定會很美好,因爲從您辦學,讓我最爲動容的是它是和造車同步的,一般的創始人一生只能爲一件大事而來,難得的是一心二用,但好像您是爲兩件大事而來,一邊造着車一邊辦着學,從1997年辦的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開始,連續辦了10所,這是爲什麼?

李書福:一開始我們沒有想起要辦10所學校,這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一個實踐的過程。一開始我們就是爲了造汽車而培養人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後來這些學校都是一種機緣巧合。

艾誠:所以吉利學院的誕生,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到了2020年的今天,在您的吉利的旗下有十幾個汽車的公司和品牌,以及10所正在辦的學校的時候,心裏天平的兩端你怎麼平衡?

李書福:現在又不一樣了,因爲現在的話我們汽車它已經有一定的產出了,有一定效益了,所以我們有這個能力,拿出一部分的利潤來支持學校的發展。這個跟20年前情況不完全一樣。

艾誠:不完全一樣,您的初心也不變嗎?還是爲了培養人才,支持吉利的造車事業嗎?

李書福:這個有一點變了,有一點沒變。因爲現在作爲大學的發展是作爲一個社會公益事業了,它不完全是爲了吉利的造車而培養人,這方面的使命要求。但畢竟吉利所用的人每年不會太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學校就變成了爲社會培養人才。

艾誠:培養的所有10所學校,培養的人才有多少是走向了吉利畢業之後?

李書福:我們公司裏邊現在有幾千個,有幾千人是自己培養的。每年可能有兩千。

艾誠:每年有大概1/10的比例是走上了吉利,那也爲社會持續培養了很多的人才,累計有十幾萬。當我讀到您說過的一句話的時候,我有點感動,你說除了造車,教育是你心底最柔軟的情懷。

李書福:因爲這是一個長線產品,是千秋大業。因爲造汽車的話,這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因此我認爲發展教育事業比造汽車更重要。現在是調過頭來了,原來我們發展教育是爲了造汽車,現在我們是教育就是教育,使它有一個可持續的明天,使它有更加光輝的明天。

艾誠:因爲您說反覆強調非營利慈善是吉利學院我們今天所在的美麗校區的它的本質。

李書福:對。

艾誠:作爲一個創始人,一個非常成功的優秀商人領袖,難道沒有人會質疑你,股東不會質疑你?你的團隊不會質疑你,以至於您自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會捫心自問這事該不該繼續做嗎?

李書福:我的團隊的話,有些人認同,有些人不認同。所以在這個領域裏邊,團隊他們這個考覈,是不包括學校這一塊的。就是說吉利的控股集團也好,吉利的跟汽車相關的管理層,關於教育這個領域他們是不接受考覈的,他們也不同意接受考覈,所以這個是單獨的一塊,是獨立地去發展,它就是奔着這個使命去的。非營利的社會公益事業,專門有一個管理班子,就是按照這個理念去發展。

第三篇章:加速轉型中的吉利

艾誠:但2020年,在這樣一個疫情的當下,應該說全球的經濟都被迫地按下了暫停鍵或暫緩鍵。您自己也在公開場合說,2020年對於吉利是最難的一年,我也看到了吉利控股的很多同事都在沒有被考覈的情況下,在付出在支持。您作爲管理者,或者說當家人,是怎麼平衡內部和你內心的這種矛盾?

李書福:因爲這個病毒疫情它是突如其來的,它沒有一開始規劃好的,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在學校我們發展教育事業和發展汽車產業,這個是事先規劃好的,所以我們不可能因爲這麼一個疫情就改變我們的戰略,這是不會調整的。所以這個原來定下來的事情不會改變。

艾誠:疫情對於吉利來講,它意味着什麼?

李書福: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的突然產生,我們也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不光是中國,全世界都一樣,我們在英國的在歐洲整個歐洲美國的都出現這種情況,但是現在都好了,現在已經都基本上是正常了,所以過去這五六個月時間裏邊,確實面臨比較大的挑戰。現在我想已經進入了相對比較正常的商業運轉。

疫情突發,影響了吉利,但是並未打亂吉利的轉型節奏和佈局戰略。吉利正逐漸褪去汽車製造商的傳統外衣,蛻變成爲創新型的科技企業。

艾誠:吉利控股集團,在汽車上面有很多大的佈局,有投資了科技領域很多的投資,從2015年的曹操,17年的太利飛行,2018年的航天科工等等,明年還將發射自制的低軌衛星。在您的版圖裏面,用於支撐吉利教育千秋萬業的汽車板塊,或者說出行板塊,您在下盤什麼樣的局?

李書福:這是一個生態的建設。汽車的話它是一個移動終端,這個移動終端它的功能,不僅僅是把一個人,或者說貨物從A運到B,它還有其他的生態服務所產生的競爭力,比它的交通運輸的功能更加有商業價值。所以我們是全面立體的在佈局整個生態體系。

艾誠:我相信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那麼當年您帶領着吉利收購沃爾沃,讓中國汽車走向世界,你也坦言說其實沃爾沃不是中國的,是世界的,吉利也不是中國,而是世界的時候,我覺得它樹立了一種中國造車人的一種精神力量,我可以變,我技術可以變,未來的格局都可以變。但作爲一個創始人,您覺得什麼在中國的科技創新裏面是不可以變的?

李書福:雖然說是世界的,但是我想在這個行業裏邊如何始終的帶着創新的這種精神來推進行業的變革,和爲用戶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這個是不能變的,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中國製造的品質魅力和它的品牌形象,都是爲了使消費者能夠買到更好的消費體驗,這個是不能變的。

我們的一切都是爲了用戶,爲了讓用戶買到一個心中理想的汽車產品和服務,這個是不能變的。

艾誠:真的是一生爲兩件大事而來,造車和教育。您造車的時候說,其實造車很簡單,就是讓四個輪子在上面跑,如果讓您拆解做教育,你做的這十所學校,吉利學院、三亞學院、湘潭理工等,有沒有拆解出一句公式?做教育等於什麼?

李書福:我們現在教育就是一個工業性的一個試驗,就是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做出我們一點貢獻,我覺得我們現在還是按照這樣的理想,因爲整個中國的教育,它在改革的進程當中,需要有人蔘與實踐和探索。我們就是其中一個參與實踐探索的人。

第四篇章 預見未來

艾誠:我們對話了很多像您的這樣企業家好朋友。那麼在每一期的最後一道必答題叫遇見未來。那麼遇見未來,我們以10年爲期,我相信吉利在您的心目中是有很多的板塊組成的。那麼您心目中的吉利10年後,您希望它什麼樣?

李書福:10年後我想在教育事業方面能夠取得比較大的成功,最起碼在學術成就方面要有所表現。

艾誠:您講的是吉利所辦的大學?

李書福:對,這個也是我的一種夢想,雖然跟錢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種成就這種成果對我來講是非常幸福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裏邊,我是花好多時間好多精力在研究的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艾誠:好多是多少?

李書福:我可能有個百分之三四十放在學校方面。

艾誠:我能問的另外的百分之六七十你放在哪嗎?

李書福:汽車和汽車相關產業。10年以後,我覺得我們汽車產業,應該有一個飛躍的發展,我們現在都在打基礎練內功。我相信十年以後,吉利汽車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到時候你會發現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完全與衆不同的,在行業裏邊非常有競爭力的整個龐大的生態體系會形成。

艾誠:特別美好。同樣這個問題的後面是一道追問題,遇見未來,十年之後的李書福,您覺得他是什麼樣?

李書福:十年之後的李書福,肯定再加十歲吧。

艾誠:這十歲帶來的不同是什麼?

李書福:更加成熟了。現在已經是沒有,這個鬥志已經已經受到挑戰了,所以十年以後,我想我們這個團隊會出現一些新的氣象。我們十年以後,我可能在教育方面花的時間會更多了,在產業方面,汽車產業方面,也許會更有競爭力的人物產生了。

艾誠:您對現狀滿意嗎?

李書福:比較滿意的。

艾誠:您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李書福:最大的恐懼是世界發生改變了,我還不知道。

艾誠:您最崇拜的人是誰?

李書福:天哪,最崇拜的人,我崇拜的人挺多的,我覺得很多人做得很好,但你一定要問我最崇拜的人是誰?我還是沒有想過。

艾誠:您最珍惜的人之所以爲人的品質是什麼?

李書福:品質,肯定是知行合一。

艾誠:知行合一。您最厭惡一個人的不良的品質是什麼?

李書福:說話不算數。

艾誠:不遵守承諾。如果有一種場景可以重現,您希望是什麼?

李書福:我想回到過去,小時候。到年齡以後就想着小時候的事情。

艾誠:多小?在哪裏?

李書福:最好七八歲牽牛,那時候放牛多好,坐在牛背上我覺得挺好,無憂無慮。

艾誠: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你希望怎麼被記住?

李書福:那就把學校留下來,讓學校辦得更好。

李書福:你好,我是李書福,我相信世界更美好,謝謝大家。

李書福:人生爲兩件大事而來,1997年,爲了造車而辦教育,2000年,爲了更好的辦教育繼續造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靠什麼定義未來?

李書福相信的做人之道是:一切都是爲了人的發展,他相信,只要努力,世界會更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