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毛泽东都需要拿起枪上战场的时候,就是红军最危险的时候了。红军时期,一次,林彪的部下缴获了一把做工非常精美的,白银做的勃朗宁手枪。林彪爱不释手。但他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毛泽东。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毛泽东看也不看就把枪扔到一边,说了上面这句话。

毛泽东天生不爱枪,尽管他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蒋介石投入10万军队对付毛泽东的3万人;第二次,蒋介石把人数增至20万;第三次把人数增至30万,并亲自督战。结果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轻松胜出。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枪,他自己没有过说明。笔者分析,与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过交往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蒋介石举止刻板,重风纪,住处井然有序,书法也是笔直正方。

而毛泽东则躺坐漫无拘束,常常龙飞凤舞,信笔成书,房间也显得杂乱无章。旁观者清,自由不羁是毛泽东的个性。军人的严谨和刻板,并不适合不拘小节的毛泽东。毛泽东喜欢笔杆子,一生都喜欢读书。他特有的文人情节,也使得他对枪敬而远之。

在毛泽东早期的照片中,找不到他持枪的身影。只在建国后,找到唯一一张举枪瞄准的珍贵照片。那是在1964年,全军掀起军事训练大比武的热潮。6月15日全军各部队的军事技术尖子,进行了精彩的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毛泽东来到了练兵场。看到神枪手宋世哲40秒内射出40发子弹,命中40块钢靶,十分高兴,他对身边的人说:“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他端起宋世哲使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仔细地察看,又举枪做了瞄准动作。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被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

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有一次,毛泽东不仅拿起了驳壳枪,还亲自带着士兵到战场上冲锋。这就是著名的红军大柏地战斗。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北部,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蒋介石调集湘赣18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发动进攻。当时的红军第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和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决定,分兵两路,一路守护井冈山,一路由他们率领共计3600人冲突敌人包围圈,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以发展新的根据地。

2月9日,红四军一面在深山老林中餐风露宿,一面遭遇数倍于自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最终转战至江西瑞金县以北的大柏地地区。当时正是大年三十。当时红军缺衣少粮,战士们穿着单衣迎风冒雪,十分艰难。

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大柏地有利于伏击的地形,采取诱敌深入,歼灭尾追的敌人。此举无疑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毕竟尾追之敌有上万人,而红军只有3000多人。但是红军战士都希望打一仗,以壮军威。

2月11日上午下起了大雾和小雨,能见度极低。尾追的敌人有2000多人,全部钻进了红军设的伏击圈。红军兵分两路,一路伏击,一路阻击敌人大队人马的增援。此时红军人手才3发子弹,子弹打光,就得上刺刀拼命。而人数上又不及敌军,仗打得实在艰难。

生死存亡之际,就连平时很少摸枪的毛泽东,也拿出驳壳枪,振臂高喊,所有还能走动的战士,都随我一起上!带着警卫排向敌军阵地冲锋。身边的警卫排长受伤了,毛泽东仍奋不顾身地向前冲。

最终,红军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胜利,俘敌800余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

大柏地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尾追之敌,也为向赣南闽西进军打开了新的局面。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

四年后的1933年夏,毛泽东再次来到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也是毛泽东唯一的一次,拿着枪上战场冲锋。

尽管毛泽东不喜欢枪,但在毛泽东故居,却陈列着一张写有毛泽东名字的持枪证,编号为“甲字第一号”。并写有:本区门卫,检验放行。机密证件,随身携带,如有遗失,绝不补发。

其实,虽然持枪证是真的,但是却有证无枪。原来,1949年进城后,按照规定发给毛泽东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给毛泽东配枪,所以持枪证上的枪证、枪号和子弹这些栏里都是空白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发配枪,不得而知,是否与毛泽东不喜欢抢有关呢?

所以说,毛泽东不喜欢枪,除了自由不羁的性格和文人情节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部下的充分信任。他相信警卫,相信民众,自己根本没有带枪的必要。

参考资料《毛泽东持枪上战场的大柏地战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