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扶搖九萬里,怒飛翼若垂天雲——深度解析中國“運-20”戰略運輸機(二)

劉敏

軍事觀察員,獨立撰稿人

近些年中國軍隊裝備發展很快,新裝備不斷推陳出新,發動機這個老大難問題雖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極大的舒緩,但仍沒完全達到稱心如意的地步,運-20顯然也不能“免俗”。

首飛和第一批量產型運-20使用的是四臺俄製D-30KP-2發動機,該發動機由俄羅斯“土星”科學生產聯合體有限公司生產,總重2.3噸,推力12.5噸(123千牛),推重比5.43,之前曾作爲伊爾-76MD和轟-6系列轟炸機的發動機,在中國有較多做爲儲備的存貨,國產型號就是WS-18。該發動機四機合力可產生50噸推力,在運-20以220噸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時,可以獲得0.22的推重比。而俄羅斯最新的伊爾-476使用四臺PS-90A-76發動機,單機推力14.5噸(142千牛),四機合力58噸,在伊爾-476以210噸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時,可以獲得0.27的推重比。而且該發動機相比D-30KP-2在推力提高的基礎上,還能省油13%-17%。C-17裝備了四臺普惠公司的F117-PW-100,推力高達18.5噸(181千牛,在C-17上該發動機推力被限制在這個數值上,而該發動機的民用型號PW2040推力可到185.5千牛),四機合力可產生74噸的推力,C-17以26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時,能獲得0.28的推重比。

圖25:之前出現在網絡上的,掛於一架伊爾-76空中實驗臺上的WS-20大涵道比發動機

可以看出,運-20目前使用的D-30KP-2發動機性能明顯弱於伊爾-476和C-17,而且D-30KP-2過於老舊,它是前蘇聯第一款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從航空史的角度來說,都找不出比它更老的了。其缺點十分明顯,油耗高、機械複雜、可靠性低、壽命短。老舊的設計也限制了它的改進,無法使用數字式控制,也無法和飛控系統融合。國產WS-18也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使用四臺D-30KP-2發動機的運-20最大載重只有55噸,與66噸的設計指標有明顯差距。

運-20的目標發動機當然不是D-30KP-2。就在當年運-20首飛後不久,中國空軍指揮學院戰略研究室教授、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祕書長、空軍少將喬良便向媒體透露,中國正在爲運-20研製國產發動機,而且已經接近尾聲,這就是WS-20。在2020年末,WS-20的照片和消息不斷被官方媒體披露出來,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顯示,WS-20是一款設計先進的大涵道比發動機,使用全新的數字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使用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藝,使用壽命、可靠性等指標都有大幅提高,WS-20最大推力達到了16噸(156千牛),四機合力推力達到64噸,運-20以220噸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時,可以獲得0.29的驚人推重比,已經超過了C-17,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了。並且在增加推力的前題下,油耗比D-30KP-2還能降低15%,壽命延長30%。根據最新的消息,運-20已經搭載四臺WS-20發動機於2020年11月21日進行了成功首飛,這無疑表示着WS-20朝着最終服役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現在國內正在研發的大涵道比發動機,除了爲運-20配套的WS-20以外,還有爲C-919大型客機配套的CJ-1000A(長江-1000A),CJ-1000A的驗證機已經於2017年12月25日在上海組裝完成,2018年5月點火成功。此外還有爲C-929研製的CJ-2000A(長江-2000A,也被稱呼爲AEF-3500),2020年3月,,CJ-2000A核心機點火成功,2020年8月,驗證機開始整機組裝,CJ-2000A最大推力可達35.7噸(350千牛)。目前國內在大涵道比發動機領域正呈現多頭並進,百花齊放的格局,此次WS-20的裝機首飛,也標誌着我國成爲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自行研製並裝備大涵道比發動機的國家。

圖26:中航工業於不久前官方公開的WS-20實機照片

圖27:CJ-1000AX發動機的驗證機,最後的X是驗證機的意思,該發動機爲C-919的配套發動機

圖28:CJ-2000A發動機模型,該發動機也被稱爲AEF-3500,爲C-929的配套發動機 

圖29:官方公佈的掛載四臺WS-20大涵道比發動機的運-20模型,此爲最終形態

圖30:1、表格中的“貨艙尺寸”都是不含貨橋尺寸

2、伊爾-476雖是最新改進型機種,但貨艙只是加長,並未加寬和加高

3、運-20貨艙尺寸、使用空重爲推估,換裝WS-20國產發動機後數據,根據媒體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