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生活中總免不了有些磕磕碰碰、跌打扭傷,這也是骨科急診患者最主要的就診原因。

對此類患者,通常醫生會建議先拍片(X線或者CT)。在影像學檢查無異常,醫生說“骨頭沒啥問題”後,很多人大概都會長舒一口氣,默唸一句“骨頭沒事就好。只是傷筋了,那貼貼膏藥喫點消炎藥就好了”。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傷筋”真的等於沒事嗎?跌打損傷有必要喫“消炎藥”嗎?

小“傷筋”,可能引起大麻煩

首先,我們要了解,當大家說“筋”的時候,說的是什麼?“傷筋”到底是傷了哪?

以四肢爲例,肢體由骨性結構和軟組織結構組成,骨性結構即骨,構成肢體的主要支撐和維持大體形態,作爲肌腱、韌帶附着點保證牽拉後肢體產生活動;軟組織結構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血管等圍繞在骨周圍的結構,即人們所謂的“筋”。

X線能清楚地拍出骨性結構(下圖中白色輪廓清晰部分)但卻不能清晰地分辨出軟組織結構(邊緣白色模糊部分)。因此,在常規攝片排除骨折表現後,患者通常會把受傷局部的腫脹、疼痛及運動障礙等不適,統稱爲“傷筋”,醫學上則稱爲“軟組織損傷”。

那麼,“傷筋”真的沒事嗎?還得分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多數不涉及骨折的軟組織損傷,經過休息後症狀可以自行緩解,並不會遺留任何後遺症狀。這種情況通常表現在四肢中段(大腿外側、小腿後側等)、腰部、臀部等肌肉比較豐富的部位,在這些部位包含有肥厚的肌肉覆蓋,對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挫傷通常不會損傷重要的神經血管、肌腱等結構,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形成的血腫也可以通過急性期的冷敷和後期的局部循環改善而吸收,不會遺留明顯後遺症。

但是,第二種涉及關節部位扭傷的情況,需要謹慎!爲了保持關節活動與穩定性之間的平衡,各大關節均有諸多韌帶環繞以維持關節穩定,尤其是下肢負重的膝關節和踝關節。膝、踝關節的扭傷應當極其重視合併的韌帶、關節囊和肌腱的損傷。

以踝關節爲例,對合並踝關節韌帶損傷的不合理治療,可能會引起如下問題:

踝關節不穩定,容易反覆扭傷,形成扭傷-關節不穩-扭傷的惡性循環; 

踝關節不穩定及過度活動導致滑膜炎、距骨骨軟骨損傷、關節炎等,表現爲持續的踝關節疼痛腫脹,行走時加重。

所以我們對於踝關節扭傷的患者,無論有無骨折,都建議先行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待完善踝關節MR檢查評估韌帶損傷後決定後續治療。

而對於膝關節,相比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更嚴重。

半月板是位於膝關節裏的兩個軟性“墊片”樣結構,對緩衝膝關節活動時的壓力和協助膝關節活動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從膝關節內側或外側直接撞擊膝關節(常見於電動車直接撞擊),導致關節過度內外翻,在骨性結構沒有破壞的情況下,骨對半月板的過度頂撞、擠壓極容易導致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靠近關節邊緣部分有血供,遠離關節囊的大部分半月板血供差,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差,大多數半月板損傷患者存在膝關節長時間行走或者上下樓梯時候的疼痛,這個時候往往口服或局部外用藥物治療已經基本無效了,通常需要通過關節腔內封閉治療(注射激素、局部麻醉藥等藥物)控制疼痛,若無緩解則考慮微創手術治療(關節鏡)。

總之,“傷筋”絕對不等同於簡單的沒事,而是需要根據受傷的部分和局部症狀區分,千萬不可輕視,否則容易導致持續的慢性損傷。

跌打損傷,需要喫消炎藥嗎?

如果醫生檢查評估後確定軟組織損傷,局部紅腫、疼痛,需要喫消炎藥消炎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消炎藥”到底是什麼?

在醫學上,其實並沒有“消炎藥”這一說法,只有“解熱鎮痛抗炎藥”和“抗菌藥物”的稱謂。

而炎症本身,並非是某一種疾病的稱呼,而是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通常具有“紅(局部皮膚髮紅)、腫(局部腫脹)、熱(局部皮膚溫度增高)、痛(觸痛或活動時疼痛)”四大表現。

炎症可由很多因素引起,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明確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創傷、機體退形性變等引起的無菌性炎症(骨關節炎、手部腱鞘炎等),以及自身免疫的炎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對於創傷引起的無菌性炎症,我們可以使用“解熱鎮痛”藥物,這些藥物可以減輕局部的炎症反應,緩解腫脹和減輕疼痛,包括我們常用的扶他林、西樂葆等藥物。而“頭孢、青黴素”等抗菌藥物,對於無菌性炎症是沒有任何作用,也是不需要使用的,除非皮膚有比較嚴重的擦傷時候預防感染纔會考慮使用。

在軟組織的損傷中,比藥物使用更重要的是,損傷急性期24小時——48小時內需要冷敷治療!冷敷!冷敷!重要的事說三遍。

對磕碰後局部的腫脹,急性期勿熱敷!勿揉搓!勿使用活血化瘀塗劑或噴劑!對於損傷急性期,小血管的破裂和組織內的滲出較多,採用上述不當方式及藥物勢必加重局部的出血和滲出,導致腫脹和疼痛加重。

對踝關節扭傷,我們可以採用標準的RICE原則進行處理,即:

R(Rest):休息。損傷關節的制動,使用支具或者繃帶、石膏等固定。

I(Ice):冷敷。傷後24小時——48小時內冰敷,可以起到消腫止痛、減輕炎症反應的作用,冷敷每次持續15分鐘——20分鐘,間隔2小時——3小時。注意切忌長時間冰敷,避免凍傷局部皮膚。

C(Compression):加壓包紮。可採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以減輕腫脹。

E(Elevation):將受傷的關節抬高,並高過心臟,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迴流,減輕腫脹。

該原則不僅適用於踝關節扭傷,對任何部位的軟組織損傷均適用。減少患處活動,冷敷消腫,抬高患肢促進血液迴流,都是最佳的治療策略。

總結來說,對於軟組織損傷,做好急性期的冷敷和制動,輔以解熱鎮痛消炎藥物,在較多數情況下症狀可以自行緩解,但應注意關節周圍合併的韌帶損傷,若局部疼痛不適長時間(>1周)不緩解,應完善局部磁共振檢查以評估肌腱韌帶損傷,避免耽誤診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