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時,後人總是會根據已經發生的事件去推斷當時做出某些決定的背後原因。就如二戰時期,德國居然敢兩線作戰,在一些史學家看來,這分明就是“玩火”的節奏。史學家一直在探索當時希特勒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促成了這麼一種結果呢?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前車之鑑”,就是提醒自己莫要忘記了歷史的教訓。

德國在一戰中,就有過深刻的教訓,原因就是他們在東、西向都開闢了戰場。歷史何曾相似,當時德軍在西線要對陣英法軍隊,東線則是俄國的軍隊。戰線拉得很長,耗時也久,儘管後來俄國由於國內爆發了革命,導致東線戰爭結束。但是,此時的德國內部也亂了,同樣也爆發革命,最後,以失敗收場。

這才時隔多長時間,德國人就這麼快忘了曾經的“痛”,讓失敗再演了一遍。不要說後人困惑,就連當時的斯大林也不認爲希特勒會“突然”對蘇聯發起進攻。事實上,納粹德軍進攻蘇聯,可是有備而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進攻路線、時間,包括兵力配置,都被一些情報人員獲知並告訴了蘇聯,但卻沒有引起斯大林的高度重視。

最先獲得這一情報的是派駐日本的佐爾格,他是一名具有傳奇色彩的間諜,當他獲知德軍將於1941年攻打蘇聯時,第一時間就將這一消息告訴了蘇聯,越到後來這一情報內容的完整性越發清晰。而希特勒似乎並不“介意”他人知道自己要打蘇聯,還於1941年的5月召見日本駐德國大使時,清楚的告知:這年的6月22日,德國將向蘇聯發起進攻。

這時,德軍已經開始部署兵力,並向蘇聯的遠東部分發起了攻勢。

那麼,蘇聯有反應嗎?

沒有。

如果說單憑一個渠道的情報,就判斷一個國家要對自己發動戰爭,也許會有所質疑,但有多個渠道傳來了同樣的消息後,蘇聯至少應該有所防範。

可是,斯大林卻似乎對此無動於衷。

當時,德國內部不是沒有反對意見的,這些人就趁蘇聯外交部長訪德時,將情報“泄露”了出去。而英國方面也獲得了此類情報,並通過蘇聯駐英大使館或英國駐蘇聯大使館儘量將此情報讓蘇聯得知。

當外界都密切關注德軍的異向時,蘇聯卻在集中精力開展“肅反運動”,這應該是促使希特勒下定決心攻打蘇聯的一個很重要因素。肅反運動的結果是,涉及軍官有3.5萬人,其中,有80%的高級軍官,60%的元帥,覆蓋面包括所有軍區司令以及大部分的集團軍司令。

後果自然相當嚴重,蘇聯紅軍的骨幹力量基本都被鎮壓了,戰鬥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德軍選擇此時發動進攻,應該是認爲:蘇聯紅軍已經喪失了抵抗力量。

在希特勒的計劃中,兩個月拿下蘇聯紅軍,而且,剛開始的作戰節奏也很順利,形勢一度對蘇聯相當不利。只是,有時事態的發展,真的不是隨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當時的情形對德軍是一片大好,在德軍進攻蘇聯前,不要說外界,就連蘇聯紅軍自身的偵查人員,也已經掌握了德軍兵力部署的異常情況。甚至於,有德軍士兵冒着生命危險來告知蘇聯,第二天要開戰了,但是,蘇聯依舊沒有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等於是蘇聯坐等德軍來打,一個是有備而來,一個是毫無準備。在外界看來,這仗不管如何,蘇聯幾乎都沒有勝算。但是,還真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人算不如天算”,寒冷的天氣阻擋了德軍繼續進攻的計劃,再往後,一切的戰爭節奏都變了。

在東西線上,德軍遭到了頑強的抵抗,最後落得完敗。蘇聯雖然贏了,但是,他們代價也是非常慘重的。

斯大林這邊,憑着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單純認爲德軍不會那麼傻乎乎地再犯一次歷史錯誤。不過,希特勒的野心可是要拿下全歐洲,那時法國已經全線潰敗,英國在德國空軍的瘋狂轟炸中,民生和戰鬥力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在德國看來,英國已經是囊中之物了。

只是,戰爭的時間拖得越久變數越大。其中的變數就是日本,日本比德國還有野心,這一年的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希特勒原本篤定會置身事外的美國,開始出手了。很快,美國就開始支援英國和蘇聯,使德軍的如意計劃一下子被打亂了。

那麼,如果沒有美國的介入,德軍會贏嗎?

應該也不會,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也沒攻下莫斯科,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也沒打垮英國人。這種不義的戰爭,代價就是留下戰爭的創傷。希特勒當時想一鼓作氣打敗蘇聯,好獲取更多的資源,比如石油。只是,他想得太美,結果,反而弄得自己國家是一片狼藉。

參考資料:

【《世界近代現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史》、《第三帝國的興亡》、《偷襲珍珠港目擊回憶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