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們盯上了團購業務,可背後,另一雙眼睛也盯着它們。

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互聯網平臺企業參加。

這幾家都是業界鼎鼎有名的巨頭,只要它們遵守規則,其他中小玩家也就有榜樣可以效仿了。

社區團購“九不得”

此次會議上提到,爲嚴格規範社區團購經營行爲,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

第一,不得通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擡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

第二,不得違法達成、實施固定價格、限制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分割市場等任何形式的壟斷協議。

第三,不得實施沒有正當理由的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搭售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

第四,不得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排除、限制競爭。

第五,不得實施商業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詆譭等不正當競爭行爲,危害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第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七,不得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妨礙其他市場主體正常經營。

第八,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第九,不得銷售假冒僞劣產品,危害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這一次,監管動作相當快,網友們紛紛點贊稱,幹得漂亮!

畢竟,大家見慣了大廠們的套路,先低價入場搶佔市場,然後完成壟斷,再高價賣貨,消費者以爲佔了便宜,實際上卻是喫了大虧。

從外賣大戰到打車大戰再到共享單車大戰,甚至是前不久的長租大戰,無一例外都走着同樣的路線。

買菜這件事兒

現在看來,社區團購作爲一個選擇、一個補充就是最好的了,但無奈,資本逐利是本性。

互聯網大廠盯上社區團購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2018年前後,社區團購就短暫地火過一陣,不過當時訂單密度不高,很快,倒閉潮襲來,社區團購也就此啞火。

統計顯示,在2020年之前,這個1.7萬億級市場裏,電商佔據的份額加起來都沒有超過1000億。

這場賣菜的生意,大廠們早已眼饞了多年,但卻很難分到一杯羹。直到年初疫情期間,送菜上門服務迅速爆發,讓大廠們看到機遇。

1分錢1盒雞蛋、9分錢一包白菜……這樣低得不正常的價格,正爲社區團購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目前看似火熱的局面,實際上是被各家鉅額補貼所推動的。稍有生活經驗的人都能意識得到,生鮮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價格非常敏感的行業。

買菜買肉的人會因爲便宜的價格而爭相搶購,一旦巨頭們補貼的旋律停止,這個行業很快就會一地雞毛。

當然,也有人認爲社區團購大有未來。在中國,買菜這件事一直在變化,或者說是進化。

1864年,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菜市場誕生在上海,但僅僅三個月,就因不適應而倒閉。直到1985年,菜市場纔在中國站穩腳跟。

風光了幾十年後,菜市場又因超市的出現而大受衝擊,2005年時,永輝超市推出生鮮店,並直接對標菜市場,宣稱環境比農貿市場更乾淨,價格比農貿市場更實惠。

一開始,人們也不習慣,到現在,超市和菜市場和諧共存。

不可否認,社區團購的出現帶來了新的通道,讓一些原本無法參與市場的人也能入局,比如一些邊遠山區的菜農,同時也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工作996沒有時間去線下買菜的上班族。

但與此同時,這種新模式的危害又顯而易見,誰敢保證自己不被割韭菜呢?

菜籃子裏不能有壟斷

一旦壟斷出現,對消費者和供貨商而言都是壞消息。當廠家的傳統渠道被社區團購破壞殆盡,廠家就會極度依賴線上渠道,話語權隨之降低,甚至出現賠本賺吆喝的情況;消費者則只剩下一種選擇,社區團購提供什麼,就只能買什麼,定價多少,只能照付。

有網友憤怒指責,很多餐廳已經不去菜市場進貨了,自己至今熱愛廣東大排檔,是因爲還有不少老闆凌晨五點蹲在菜市場裏物理摸魚,追求新鮮。而那些網紅店,基本上都是靠美菜網、宋小菜、快驢配送等餐飲供應鏈活着,在菜品上越來越雷同。

不過,社區團購就像一陣颶風,來得快去得也快。先是人民日報發文勸誡,讓互聯網巨頭們別隻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緊接着,可口可樂、衛龍、金龍魚、香飄飄等品牌紛紛發出聲明,禁止供貨社區團購。

火爆的社區團購,正在加速跌入冰點。

不少既經營菜店又當團長的店主表示,因爲目前社區團購蔬菜特別是肉類質量和實體店有較大差距,所以不太擔心會受到影響,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大家各取所需。

社區團購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任由其發展,至於它究竟能不能擁有美好未來,拭目以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