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旻

來源/《讀者》2020年第20期

“我覺得你不喜歡我。”剛坐下,來訪者A說出了這句話。

氣氛頓時有點緊張。

“很遺憾我讓你感覺到不被喜歡,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心理諮詢師繼續追問A的感受。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見你看我的眼神,就覺得你好像在看一堆垃圾。”A低頭沉默了幾秒鐘,小心翼翼地給出了答案。

諮詢師並不驚訝,保持着平靜自然的語氣:“我很抱歉讓你感覺這麼糟糕。我能問問,你對這種感覺熟悉嗎?”

“當然熟悉了,這幾年我每天都覺得被人嫌棄。”

說起被討厭的感受,A打開了話匣子,從半年前分手的男朋友,到中學時的班主任、小學時的同桌……最後說到這二十多年來,躲也躲不開的父母。

似乎在A的世界裏,沒有人是喜歡她的。

她的講述令諮詢師震驚,同時,諮詢師腦海中冒出了另一個聲音:

她說的故事不見得都是真相,就像她剛剛見到我就覺得我不喜歡她一樣——這並不是事實。

有時候,人們內心的“主觀事實”和客觀發生的“外部事實”並不一致。

因爲“主觀事實”並不總是取決於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還常常受到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影響。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次感受強烈的被嫌棄的經歷,帶來的可能是對周圍所有人的警惕。

於是,生活中被討厭、被嫌棄的經歷都被精確地捕捉到了,而那些不被嫌棄、不被拒絕的時刻卻被一一忽略。

心理學家彼得·福納吉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叫作“心智化”。

所謂心智化是指,人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的方法。

換句話說,心智化其實是爲心理過程建立一個模型:

人類的心理過程是看不見的,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人的行爲,但可以據此去推斷對方的動機、情緒、需求和渴望等心理。

如何通過外在行爲推斷他人的內心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型。

當一個人的心智化水平偏低的時候,往往說明他的這套模型總是曲解別人的意圖。就像A剛剛走進諮詢室,就斷定我不喜歡她。

我們如何理解他人,並通過他人去理解自己,這是心智化能力的核心。

這種能力受到削弱,就無法改變了嗎?

並非如此,正如彼得·福納吉所說:

“當你感到孤獨時,逆境會變成創傷。但如果你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實際上會幫助你消化吸收這種經歷。”

所以,真正的療愈其實在關係中。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一個人提升心智化能力。

有些陷入痛苦的人常常抱怨:“世界對我充滿惡意!”

可實際上,世界是無意的。

請點擊下圖

訂閱2021全年《讀者》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