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戰略抉擇:放棄西奈半島,死守戈蘭高地,盡顯猶太式精明

西奈半島是連接亞非兩大洲的三角形半島,又有蘇伊士運河的加持,面積更是達到了6.1萬平方公里,比以色列本土還大3.5萬平方公里。以色列歷史上漂泊不定,對領土的渴求是其他國家無法理解的。1956年,以色列第一次佔領西奈半島。1964年,以色列第二次佔領。以色列兩度佔領的代價,也是可想而知。

西奈半島衛星圖

然而,以色列還是放棄了這個香餑餑。1982年,埃及正式接手西奈半島。與此同時,以色列轉而死守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比西奈半島小的太多了,以色列僅實控1800平方公里。時至今日,以色列人想不明白爲何要放棄西奈半島,對於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其實,迴歸到問題本身,以色列的戰略抉擇是有苦衷的,也盡顯猶太式精明。

以色列地緣政治

首先,阿拉伯國家不允許以色列做大做強,而以色列一拳難敵四手。以色列是四戰之地,自立國以來,就長期陷於戰爭泥沼。大家可別小看了埃及,阿拉伯國家幾次與以色列的角力,都是埃及打頭陣,與敘利亞互相配合,令以色列陷於兩線作戰。

以埃爲西奈半島主權歸屬爭執不休

以色列也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放棄西奈半島有兩個目的:一則緩和與埃及關係;二則,能夠有時間消化吞到肚子裏的東西。事實證明,以色列還真是成功的爭取到了埃及。埃及不僅率先承認以色列,而且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沒有給以色列使絆子,從而令以色列騰出手來對付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

蘇伊士運河

其次,西奈半島背後是美蘇戰略博弈。西奈半島最大的價值就是蘇伊士運河,這可是一個東西半球大通道。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一班借上,哪個不是垂涎欲滴?以色列終究是小國,小國也要有小國的生存之道:依附大國。以色列選擇了美國,就不會與其爲敵,更不會招惹蘇聯。

西奈半島

再次,西奈半島對以色列來說“大而無用”,還要分散精力來對付埃及的反抗。西奈半島面積確實是夠大,資源不能說沒有,可絕大多數是沙漠,關鍵還缺水。以色列爲了守西奈半島,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就不得不耗費巨資打造徒有其表“巴列夫防線”,來應對埃及實現長期戰略。埃及也不會坐視國土淪喪,總要想方設法奪回來。以色列畢竟國力有限,經不起持久戰的損耗。

戈蘭高地

最後,以色列死守戈蘭高地能夠最大程度的緩解水資源問題。中東最不缺的石油,這是財富的象徵,可水比石油還要金貴。戈蘭高地就不一樣了,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素有“水塔”美譽,提供了以色列40%的淡水資源。最爲關鍵的是,以色列是一塊易守難攻的戰略高地,能夠最大程度的掣肘敘利亞。敘利亞雖然內戰不斷,可在上個世紀非常有實力,沒少給以色列使絆子。

以色列國旗

不管怎麼說,以色列本身就是一個經濟結構比較完善的國家,不像其他中東國家一味賣石油。然而,以色列不可能靠啃沙子來維持綜合國力,水纔是以色列迫切需要的戰略資源。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雖有切膚之痛,可算起來也是一本萬利。退一萬步說,死守戈蘭高地,維持國運延續。不得不說,以色列在進行戰略抉擇之際,於大國之間從容應對,盡顯猶太人式精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