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銅奔馬是我國的旅遊象徵,那麼,什麼又是中國郵政的象徵呢?

如今,網絡時代,我們已經不再寫信,很少看報了。木心詩歌中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曾經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如今的孩子再也沒有去郵局(郵電所)寄過一封信,沒有買八分錢的藍色郵票,細心地貼在信封上,在信封上寫下雙方的地址。將信塞進郵筒。

然後,慢慢等待穿着綠色衣服的郵遞員自行車鈴鐺聲。等待遠方朋友的來信。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書信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

1982年,在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原郵電部選中“驛使圖”爲圖案,專門單獨發行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小型章一枚,用以紀念這一集郵文化界的盛事。

“驛使圖”也成爲中國郵政的象徵。

1994年,中國郵政專門發行印有驛使圖的儲蓄卡,讓驛使圖更爲廣大羣衆熟悉。

但是,《驛使圖》畫像磚卻並不是大家熟悉的,因爲對於國寶的興趣還是近幾年才產生的。

尤其是央視近兩年推出的文化類節目《假如國寶會說話》和《國家寶藏》更激發了人們對國寶前世傳奇的故事。

如果不是《國家寶藏》第二季拍攝,如果甘肅省博物館不推出銅奔馬、人頭型器口瓶和《驛使圖》,並讓演員演繹它們的前世傳奇,那麼,我們還會關注它們麼?

我居然第三次纔在蘭州火車站看到銅奔馬雕像,而在甘肅省博物館根本沒有注意“驛使圖畫像磚”,因爲博物館館藏資源太豐富了,不瞭解其中的故事,很容易遺忘。

銅奔馬和黃河象都是因爲語文課本上有寫這兩件寶藏的文章。而驛使圖漢磚卻沒有寫它的文章,所以,它很容易被忽略。

《驛使圖》畫像磚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畫磚出土於嘉峪關新城魏晉(220—420年)墓葬羣5號墓前室北壁東側,磚長35釐米,寬17釐米。

《驛使圖》畫像磚磚長35釐米,寬17釐米。畫像磚爲米色底,黑色輪廓線,上繪一信使,頭戴黑幘,着皁圓領,右襟寬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足登長靴,躍馬疾馳;馬身塗黃色,上有紅色的斑塊,驛馬四蹄騰空,讓人感覺到風馳電掣。而驛使手握繮繩穩坐馬背,顯示出他騎馬技術高超,對於驛馬的駕馭能力非常強。

畫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手持文書,胯下紅鬃烈馬四蹄騰空的驛使形象,讓我們感受到驛使們騎馬在大漠上奔波的情景。

這些普通的驛使們,身上的包袱中裝着信函以及重要文件情報,甚至重要物品,他們長途跋涉奔波勞累,將京城的信函送往邊塞,將邊塞的信函送往京城。爲了快速送信函顧不得休息,甚至顧不得喫飯喝水。

驛使面部中唯獨沒有畫上嘴巴,這是因爲驛使講究的是速度和保密,沒有畫嘴巴就是說明驛使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保密!沒有嘴巴,因爲他們在大漠奔波,沒有人與他們說話。雖然沒有嘴巴,但他們內心卻有千言萬語想表達,可是,他們卻把這些話珍藏在心裏。

茫茫絲綢之路,浩瀚無垠的大漠,邊塞軍人,商人就靠他們傳遞消息。我想,唐朝那些壯美的邊塞詩,也一定是某個驛使帶回長安的吧。

中國古代的郵驛是國家爲傳遞政令、軍情而專設的機構,供驛使食宿、換馬的驛站,它服務於官府,也爲平民郵寄書信。

早在3000多年的商代就有驛使,它是古代溝通方式的偉大發明,驛使就是古代的快遞小哥。

而這塊驛使圖畫像磚出土於魏晉壁畫墓中。魏晉壁畫墓都是畫磚,畫家們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圖畫,記錄了魏晉時期的歷史,當時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習俗。而驛使圖的出現,說明驛使在當時國家政令中,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唐朝的驛使達到旺盛時期,而且對於驛使實行軍事化管理。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我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達兩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唐代著名詩人岑參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這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驛使風馳電掣般馳送文書的情景。

而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寫出唐朝南方的驛使爲楊貴妃送荔枝的情景。楊貴妃喜歡喫荔枝,而荔枝出產於嶺南,它十分嬌貴,摘下來以後很快就色衰味敗,於是,爲了她能夠喫到新鮮的荔枝,唐玄宗動用驛使專門爲楊貴妃送荔枝,不知跑死多少匹驛馬,累壞多少驛使。

當我們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讀到關於“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各種精彩描述時,腦海裏立刻浮現出驛使們騎着馬,風馳電掣的形象。

在大西北的甘肅嘉峪關廣場有一座巨大的驛使雕像,嘉峪關是長城最西端,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關口。

魏晉壁畫墓就坐落於此。而“驛使圖畫像磚”就從這裏出土,然後被送到甘肅省博物館。

演員杜淳來到這裏,走進墓穴,去感受國寶曾經沉睡過的地方。看到魏晉壁畫磚,他在想着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們最關注的是,杜淳將化身爲驛使,還是詩人,或者將軍。

帶着期待和疑問驛使畫像磚前世傳奇開始了。

杜淳演繹的驛使圖畫像磚的前世傳奇,發生在西晉時期涼州地區。當時,偏安東南的西晉已經失去對西北地區的控制,整個北方戰亂頻發、各方勢力爭鬥不止,而豪門貴族壟斷天下資源,底層生活水深火熱,寒門連上升通道都被嚴重堵塞。

在這種背景下,官營郵驛不堪重負,反而促使私營客舍發展起來,成爲往來商貿、百姓生活的新選擇。

民間把這些私營客舍稱爲逆旅,有了逆旅,也就有了大量湧現的私驛。

尤其是西北大漠上,逆旅更是常見。茫茫大漠,駝鈴聲聲,馬蹄踏破大漠的孤寂。

一路上,驛使們騎馬奔波,西域來的商人們趕着駱駝,駱駝馱着絲綢、茶葉以及從西域來的各種東西。

大漠上,有一個小小的飯店,叫“往來順”,開飯店的掌櫃不是本地人,而是長安來的,在這裏開飯店不是爲了掙錢,只是爲了讓往來的行人能夠有一個歇腳的地方。

這天,兩個驛使和西域商人來到他飯店,他爲他們送上可口的飯菜,以及自家釀造的美酒。

他們喝着酒,互相傾吐內心的酸楚,生活的艱辛。

而掌櫃杜淳陪着他們,傾聽他們,就像長輩一樣關心他們。

大家正在喝酒,突然闖進一羣官兵將掌櫃扣押。大家很驚愕,掌櫃卻像是在意料之中,很平靜。

原來杜淳雖爲逆旅掌櫃,但他卻無意於賺取更多的金錢,而是暗地裏查訪和投送一批家書。

因爲掌櫃並非普通商人,他八年前打劫官家貨物時,意外地截獲了這批書信,這些都是邊關將士與家人的通信。

而這些寫信的將士也許早已經馬革裹屍了。可是,他們的家人還在故鄉盼望着他們的消息。

由於他的打劫,讓這批書信包括重要軍情都無法投遞。他自然不敢也不願意去長安送信。

轉而,這批書信反而成了他心頭最大的負疚。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八年時光,這些家書何止萬金啊!

杯酒值幾何?最終,面對來逮捕他的官差,他交代下屬,定要將餘下的書信送達。

他知道,有些信永遠都沒有收信人,而貽誤軍情不知導致多少邊關戰事的失敗,大漠平添多少荒墳。

他恨自己那次打劫,更恨自己沒有勇敢地承認錯誤,雖然,他也幫忙傳遞不少書信,在大漠也救助不少商人,遊人以及驛使,但他內疚卻始終沉甸甸壓在他心頭。

他跟着官兵走了,他的手下能將這些書信送到嗎?

杜淳演繹的故事是虛構的,但驛使圖畫像磚卻記錄了驛使們的英姿,記錄了歷史滄桑。

“驛使圖畫像磚”作爲古代通信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和中國人對溝通的渴望一起,留存了千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