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铜奔马是我国的旅游象征,那么,什么又是中国邮政的象征呢?

如今,网络时代,我们已经不再写信,很少看报了。木心诗歌中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曾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如今的孩子再也没有去邮局(邮电所)寄过一封信,没有买八分钱的蓝色邮票,细心地贴在信封上,在信封上写下双方的地址。将信塞进邮筒。

然后,慢慢等待穿着绿色衣服的邮递员自行车铃铛声。等待远方朋友的来信。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书信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

1982年,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为图案,专门单独发行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章一枚,用以纪念这一集邮文化界的盛事。

“驿使图”也成为中国邮政的象征。

1994年,中国邮政专门发行印有驿使图的储蓄卡,让驿使图更为广大群众熟悉。

但是,《驿使图》画像砖却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因为对于国宝的兴趣还是近几年才产生的。

尤其是央视近两年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假如国宝会说话》和《国家宝藏》更激发了人们对国宝前世传奇的故事。

如果不是《国家宝藏》第二季拍摄,如果甘肃省博物馆不推出铜奔马、人头型器口瓶和《驿使图》,并让演员演绎它们的前世传奇,那么,我们还会关注它们么?

我居然第三次才在兰州火车站看到铜奔马雕像,而在甘肃省博物馆根本没有注意“驿使图画像砖”,因为博物馆馆藏资源太丰富了,不了解其中的故事,很容易遗忘。

铜奔马和黄河象都是因为语文课本上有写这两件宝藏的文章。而驿使图汉砖却没有写它的文章,所以,它很容易被忽略。

《驿使图》画像砖现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画砖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220—420年)墓葬群5号墓前室北壁东侧,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

《驿使图》画像砖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像砖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圆领,右襟宽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足登长靴,跃马疾驰;马身涂黄色,上有红色的斑块,驿马四蹄腾空,让人感觉到风驰电掣。而驿使手握缰绳稳坐马背,显示出他骑马技术高超,对于驿马的驾驭能力非常强。

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手持文书,胯下红鬃烈马四蹄腾空的驿使形象,让我们感受到驿使们骑马在大漠上奔波的情景。

这些普通的驿使们,身上的包袱中装着信函以及重要文件情报,甚至重要物品,他们长途跋涉奔波劳累,将京城的信函送往边塞,将边塞的信函送往京城。为了快速送信函顾不得休息,甚至顾不得吃饭喝水。

驿使面部中唯独没有画上嘴巴,这是因为驿使讲究的是速度和保密,没有画嘴巴就是说明驿使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保密!没有嘴巴,因为他们在大漠奔波,没有人与他们说话。虽然没有嘴巴,但他们内心却有千言万语想表达,可是,他们却把这些话珍藏在心里。

茫茫丝绸之路,浩瀚无垠的大漠,边塞军人,商人就靠他们传递消息。我想,唐朝那些壮美的边塞诗,也一定是某个驿使带回长安的吧。

中国古代的邮驿是国家为传递政令、军情而专设的机构,供驿使食宿、换马的驿站,它服务于官府,也为平民邮寄书信。

早在3000多年的商代就有驿使,它是古代沟通方式的伟大发明,驿使就是古代的快递小哥。

而这块驿使图画像砖出土于魏晋壁画墓中。魏晋壁画墓都是画砖,画家们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图画,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习俗。而驿使图的出现,说明驿使在当时国家政令中,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唐朝的驿使达到旺盛时期,而且对于驿使实行军事化管理。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我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达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驿使风驰电掣般驰送文书的情景。

而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出唐朝南方的驿使为杨贵妃送荔枝的情景。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荔枝出产于岭南,它十分娇贵,摘下来以后很快就色衰味败,于是,为了她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唐玄宗动用驿使专门为杨贵妃送荔枝,不知跑死多少匹驿马,累坏多少驿使。

当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读到关于“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各种精彩描述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驿使们骑着马,风驰电掣的形象。

在大西北的甘肃嘉峪关广场有一座巨大的驿使雕像,嘉峪关是长城最西端,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关口。

魏晋壁画墓就坐落于此。而“驿使图画像砖”就从这里出土,然后被送到甘肃省博物馆。

演员杜淳来到这里,走进墓穴,去感受国宝曾经沉睡过的地方。看到魏晋壁画砖,他在想着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最关注的是,杜淳将化身为驿使,还是诗人,或者将军。

带着期待和疑问驿使画像砖前世传奇开始了。

杜淳演绎的驿使图画像砖的前世传奇,发生在西晋时期凉州地区。当时,偏安东南的西晋已经失去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整个北方战乱频发、各方势力争斗不止,而豪门贵族垄断天下资源,底层生活水深火热,寒门连上升通道都被严重堵塞。

在这种背景下,官营邮驿不堪重负,反而促使私营客舍发展起来,成为往来商贸、百姓生活的新选择。

民间把这些私营客舍称为逆旅,有了逆旅,也就有了大量涌现的私驿。

尤其是西北大漠上,逆旅更是常见。茫茫大漠,驼铃声声,马蹄踏破大漠的孤寂。

一路上,驿使们骑马奔波,西域来的商人们赶着骆驼,骆驼驮着丝绸、茶叶以及从西域来的各种东西。

大漠上,有一个小小的饭店,叫“往来顺”,开饭店的掌柜不是本地人,而是长安来的,在这里开饭店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让往来的行人能够有一个歇脚的地方。

这天,两个驿使和西域商人来到他饭店,他为他们送上可口的饭菜,以及自家酿造的美酒。

他们喝着酒,互相倾吐内心的酸楚,生活的艰辛。

而掌柜杜淳陪着他们,倾听他们,就像长辈一样关心他们。

大家正在喝酒,突然闯进一群官兵将掌柜扣押。大家很惊愕,掌柜却像是在意料之中,很平静。

原来杜淳虽为逆旅掌柜,但他却无意于赚取更多的金钱,而是暗地里查访和投送一批家书。

因为掌柜并非普通商人,他八年前打劫官家货物时,意外地截获了这批书信,这些都是边关将士与家人的通信。

而这些写信的将士也许早已经马革裹尸了。可是,他们的家人还在故乡盼望着他们的消息。

由于他的打劫,让这批书信包括重要军情都无法投递。他自然不敢也不愿意去长安送信。

转而,这批书信反而成了他心头最大的负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八年时光,这些家书何止万金啊!

杯酒值几何?最终,面对来逮捕他的官差,他交代下属,定要将余下的书信送达。

他知道,有些信永远都没有收信人,而贻误军情不知导致多少边关战事的失败,大漠平添多少荒坟。

他恨自己那次打劫,更恨自己没有勇敢地承认错误,虽然,他也帮忙传递不少书信,在大漠也救助不少商人,游人以及驿使,但他内疚却始终沉甸甸压在他心头。

他跟着官兵走了,他的手下能将这些书信送到吗?

杜淳演绎的故事是虚构的,但驿使图画像砖却记录了驿使们的英姿,记录了历史沧桑。

“驿使图画像砖”作为古代通信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中国人对沟通的渴望一起,留存了千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