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社會學家一提到基督教,往往流傳着這樣一個說法:社會底層成員比富足階層更容易產生宗教情結。

這種說法的原因被歸結爲,人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把宗教當成一種安慰,這是錯誤的認識,是一種神經質的幻覺,某些過分虔誠,以至於拒絕接受其他不同意見的教徒無形中也加強了大家對此的認知。

可是,一般對這種觀點持贊同態度的人,無論他是社會學家,還是對宗教一無所知的人,都明顯沒有進行過負責任的調查。

因爲據可靠數據統計,無論是加入教會等組織的人,還是參加基督教儀式活動的人,家庭狀況不好的人往往很少露面。

由此可見,貧窮的人雖然有較深的宗教情結,但是,富有階層也是同樣的,甚至更熱衷於此。

這說明什麼呢?

宗教與社會階層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把基督教與社會階層強行連接起來,從而把它解讀爲“無產者的專享”,是不對的。

沒錯,人們對於沒有辦法獲得企盼的東西時,宗教的確有補償和安慰的作用,但是,這種慾望不能得到滿足還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區別的。

一方面,這種慾求不滿可能只是針對一部分人,他們渴望得到的東西,本來美夢成真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而對於其他人,像這樣無法企及的願望有可能是觸手可及的,比如財富、健康等等。

對於這部分人,宗教會想辦法讓他們繞開在這方面的執着,推行一些理論機制,比如“你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在天堂一定能得到”,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忍耐現實中需求缺失的現狀。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願望不僅他自己無法滿足,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滿足他們,比如長生不老之類的。

關於這部分人,除了使他們相信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延續以外,再無他法,而這隻能通過宗教得以實現。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宗教其實是與人們在生活上的物質缺失有着密切聯繫的,窮人爲了擺脫困境,富人爲了得到更高的享受。

簡單來說,就是各取所需,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宗教中得到了滿足。

只有這個結論,才能解釋爲什麼在基督教早期,會有那麼多富有階層的人加入基督教,而這與基督教的快速擴張有着直接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假如一個宗教的主要成員以窮困階層爲主,它的擴張速度不可能很快,因爲窮困階層在羅馬帝國時期,要麼是失去了很多權益的普通民衆,要麼就是沒有自由的奴隸。

只有那些在社會關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的人,才能更有效地把更多的人整合起來,而這樣的人在羅馬帝國時期,只有貴族和富有階層,因爲他們控制着整個國家大多數的資源和人脈。

只有確定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入下一步的研究,即爲什麼基督教具有這樣的吸引力,以至於這些羅馬帝國時期的貴族能夠冒着風險,放棄原來的宗教,加入新的宗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