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如何看超市卖米比农民自己卖米的价钱还低呢这个问题呢?其中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呢?

东北农业观察出品

超市的大米比农民卖米的价格还要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地知道超市是不会贴钱卖货的,那么其大卖价格较低的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第一,大米质量较差

大米的品种,来源,贮藏时间对于大米的品质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大米的价格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购买低价大米的时候,就必须注意是不是有质量问题的大米?

第二,促销手段评价销售

超市为了吸引顾客时长会做促销,而大米作为利润较薄而且人人都需要的消费品,自然就是促销的首选商品了。

第三,价格歧视

同样的大米被分成不同的品级,并且拉开价格差距,自然就会出现品质较低的大米价格低于成本价的现象了。

“大米销售价”低于“出厂价”究竟对农民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习以为常的大米销售策略对于农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这样的销售形式让农民手中的大米难以体现出品质优势,好米卖不上好价,最后只能形成恶性循环。

农民因为好品质的大米卖不上好价钱,所以农民就不去种植好品质的大米,反而去种植品质稍差的水稻品种。这样我们的水稻种植业只会越来越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民的水稻品质没有得到认可的缘故。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大米的x销售现状,让农业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比如说我们应该制定国家级的水稻价格评定机制,让国家标准来为农民的水稻正名。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农民放心地种植优质水稻,优质优价也可以成为现实。

我们还应该尽快的推动农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让农民的初级农产品可以直接变为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大米价格的稳定保证农民的种植收益最大化。

看似简单浅显的两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做到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这么多年我们都没有实现大米的优质优价,以及实现大米提高商品化率的目标,主要还是我们缺乏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运行机制。或者说是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存在脱节的问题。

产销一体化说得虽然很好,但是由于我们国情的原因我们错过了最初的农业产销一体化的黄金时间。如今我们在想实现农民产销一体化这个目标就要难很多了。

毕竟现有的商业体系已经非常稳固了,我们要想让农民在“虎口夺食”是相当困难的。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超市米价比农民自己卖米还低的现象,这不就是最好的解释吗?农民根本就没办法和超市竞争,我们就连最有力的成本优势都被超市用商业手段削弱了。

水稻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外国发达国家只有两种解决办法:(1)农民扩大种植规模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国家给予保障和补贴,这个办法显然在我国是难以实现的,仅农业保险这一项我们就难以做到全覆盖。(2)像日本一样做到90%以上的商品化率,这样农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业的收益,并且给予农民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补贴。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支持农民的,这是改善农业现状的必然做法。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改变“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大米价格倒挂的问题,我们就必修要从国家层面做出努力,否则我们不但解决不了这种“坑农行为”长此以往农民的生活只会更加艰难。

大家认为大米销售行业的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呢?懂行的一起来说说吧!

我是农民,我为农民发声。您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