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普法戰爭以來,鐵路便成爲戰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火車風馳電掣,可以攜帶大批軍隊以及大量物資和彈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軍事後勤。然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中朝雙方在鐵路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分歧,最終讓我軍的後勤出現了嚴重問題。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之所以未竟全功,沒能取得更大的戰果,很大程度就是因爲後勤的問題。一般而言,我軍的進攻只能維持七天,因此美軍將領李奇微將我軍的戰術總結爲“禮拜攻勢”。七天之內,我軍戰士就會消耗掉自己身上攜帶的彈藥和糧食,使其進攻無法持續。

我軍的後勤運輸之所以如此困難,一是因爲美軍飛機的封鎖。原本,我軍想利用卡車進行輜重運輸。但是在美軍飛機的轟炸下,3000輛卡車在1個月內便損毀殆盡。沒有目標的美軍戰機,甚至連牛車、馬車也不放過。在這種情況下,我軍的後勤運輸手段完全成了肩扛手提,效率極低。

第二個原因,是因爲北朝鮮遭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城市被摧毀,工廠停工、農田荒蕪,志願軍難以就地籌集糧食和彈藥。不僅如此,志願軍甚至還要分出部分給養,救濟苦難的朝鮮人民。

而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爲美軍機動性極高。在以往的內戰中,我軍可以“沒有喫沒有穿,自有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然而美軍卻不給我們這個機會,拿不走的武器、彈藥、糧食,他們會通通燒光。丟棄的坦克、車輛,隔天就有飛機將其摧毀。繳獲也沒有門路。

而第四個原因,則是朝鮮政府的原因。因爲打從一開始,金日成就不允許我軍使用他們的鐵路系統。在他們看來,這涉及主權問題,不容商量。沒有鐵路的輔助,我軍只能以步行進軍。每次空襲,美軍都會給我們造成嚴重損失。

正是不能有效利用鐵路,前方將士缺衣少糧,食不果腹,只能穿着單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一把炒麪,一把雪”的與敵人作戰。

隨着志願軍連續發動三次戰役,中朝軍隊的補給線變得越來越長,曾經的兵力優勢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彭德懷深刻地感受到,後勤是多麼的重要。早在1950年10月到11月初,彭德懷便向東北局提出要加強鐵路運輸和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要求,他還請求中央立即派出鐵道兵,加強修路力量,與朝鮮人民軍以及鐵道員工並肩作戰。

在中央的一再要求下,金日成才勉強鬆口,取得了原則上一致意見。到了12月底,中國方面成立了以劉居英爲司令員的東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負責支前運輸。同時,在球場設立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由中朝雙方共管,充實了力量。經過努力,中朝之前的火車纔算通車。到了1951年1月,便接運了2944次列車。

雖然火車通車了,但是後勤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這是因爲鐵道就那麼一條,但是中朝兩國在鐵路管理方面依然各行其是。內部管理混亂,缺乏統一調度,多次出現搶道、搶運的現象。軍用、民用車輛擠在一起,其結果就是物資的嚴重堵塞。例如1950年底,積壓車輛就達329輛。而嚴重堵塞,必然會遭致美國戰機的空襲,造成嚴重的損失。

看到這樣的情況,彭德懷心急如焚,他對毛澤東說:“運輸問題若無速效解決辦法,勢必延長戰爭。”因此,改變現行鐵路運輸體制,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於是,中央向朝鮮提出意見,希望建立中朝聯合鐵路運輸部,將中朝兩個鐵路部門合二爲一,實施軍管。所有運輸,都以軍用車輛爲優先。

對於我方的看法,朝方反對中方提出的“應首先滿足軍需運輸的原則”,他們認爲經濟恢復也是必要的。因此,朝方極力反對軍管制。

到了3月中旬,談判仍處於僵局,雙方在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上存在巨大的分歧,建立中朝聯合軍管機構更是遙遙無期。

那麼朝鮮爲在戰況如此緊急的情況下,爲何會如此堅決地反對中朝鐵路聯合軍管呢?其實質問題,是聯運司領導到底歸誰所有的問題。當時,朝鮮鐵路、火車早已被摧毀,鐵路運行車輛主要是中國開來的,而搶修鐵路的器材以及朝鮮鐵路員工的物資供應,也是由中方負責。因此聯運司由中方牽頭更好,更能確保鐵路運輸的正常運行。但在朝鮮人看來,鐵路運輸涉及國家主權問題,不由朝鮮領導,實在說不過去。

對此,彭德懷感到非常着急。前方將士忍飢挨餓,美軍正要大舉進攻。再不解決鐵路問題,這可如何是好呢?就在這關鍵時刻,足智多謀的周恩來指出了問題所在:問題的根子不在朝鮮,而在莫斯科,如果蘇聯出面協商,一定能妥善解決。

於是,周恩來將中方立場電告給斯大林。而斯大林當即來電,贊同了中方的看法:

“朝鮮鐵路必須交由朝鮮的中國司令部管理。從領事的報告看,金首相是支持這個意見的,但是朝鮮的部長們似乎反對這個意見……爲了順利地進行解決戰爭,這個辦法是必須採取的。總的來說,我們認爲,爲朝鮮本身利益招降,中國和朝鮮最好建立更密切的國家關係。”

斯大林的電報可謂一錘定音,原本強硬的金日成最終還是鬆口了。1951年5月4日,中朝政府在北京簽訂協議,對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運力分配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確立了以中方爲主導的聯合軍管體制。

在統一的組織下,鐵道運輸部隊、搶修部隊以及高炮部隊密切配合,協同行動,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效率。從此,東北到朝鮮的鐵路貫通一體,一切以軍事爲優先。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鐵路管理方面,依然有問題。例如三登火車站被炸,就堪稱志願軍後勤史上慘痛的一幕。

就在第五次戰役前夕,我軍重要的後勤樞紐地——三登火車站被炸了。三登庫區,位於成川以南、平壤以東,是鐵路上一個樞紐,位置相當隱蔽,美軍戰機一直沒有發現。這個車站,是我軍儲存和轉運的卸車點,擔負着五個軍的後勤運輸任務,可謂至關重要。前方將士的食物、服裝和彈藥,都有賴於這個車站。

然而在1951年4月8日,這個車站卻遭遇了美軍飛機10個小時的不間斷空襲,密集的燃燒彈將慢慢204車皮的285萬斤生熟糧食,33萬斤豆油、40萬套單衣襯衣、19萬雙鞋以及不計其數的其他物資毀滅一空。

庫區內黑煙沖天,一片狼藉。在第五次戰役中,我軍將士只好在大熱天穿着冬天的棉衣打仗,口裏喫的還是乾巴巴的炒麪。

這一次空襲,明顯是美軍蓄意而爲。那麼美軍是怎麼發現這處隱蔽的車站的呢?而這,就要怪在南朝鮮特務頭上了。

經過調查,南朝鮮特工假扮北朝鮮鐵路員工潛入車站。由於語言不通,我軍衛兵也沒有怎麼爲難。而這些特務用鏡子的反光向美軍偵察機發出信號,確定了三登車站的地點。隨後,美國轟炸機羣瞬間趕到,最終將我軍的物資徹底摧毀。

事實上,南朝鮮特工對於我軍鐵路運輸的破壞一直都存在。他們經常胡亂調度,該綠燈時打紅燈,該紅燈時打綠燈,多次造成嚴重車禍,同時也造成了鐵路運輸的栓塞。

由於南朝鮮特務太多,鐵路系統難以清理乾淨,因此志願軍以軍管的形式,儘量將朝鮮員工送去一線部隊打仗,從此不再招募朝鮮員工。東北局則派人過來,將鐵路全部接管。

由我軍主導後,我軍的後勤系統很快就被盤活了。針對敵人的空襲,我軍不斷加強防空力量,鐵路沿線調撥大量高炮團,採取“集中兵力,重點保衛”的原則,狠狠打擊敵機的瘋狂氣焰。

與此同時,中朝蘇空軍密切配合,在清川江上空打出了一條舉世聞名的“米格走廊”。在米格15的打擊下,曾經猖獗的美國B-29轟炸機被迫收斂了鋒芒,不再敢肆無忌憚地轟炸我軍的路線。

第三,當我軍鐵路被敵機轟炸後,我軍鐵道兵則日以繼夜的搶修鐵路。在搶修彙總,我們利用枕木排代替泥土填補大彈坑,兵力分成晝夜兩班倒,24小時不停搶修。雖然美軍飛機不停地轟炸,但是鐵路線卻就是炸不斷。李奇微不得不哀嘆道:

“對鐵路實施絞殺戰的效果是令人失望的,凡是炸斷的鐵路,很少是在24小時內能修復的。”

就這樣,在後勤司令洪學智的調度下,來自於祖國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輸送快、損失小。前方將士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冬裝,沒有糧食喫了。到了9月底,數十萬志願軍將士都換上了嶄新的冬裝。正在板門店與我方談判的敵方代表都非常驚訝:

“我們轟炸得那麼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是怎麼做到的?”

爲了防禦敵機轟炸,洪學智還發明瞭“趕羊過路”行車方法。也就是在通車的晚上,事先將早已裝載停當的軍用列車集結在搶修現場附近的一個或幾個安全地段,等待搶修部隊修通;一旦修通,列車立即一列緊跟着一列向同一方向行駛,各列車之間只差幾分鐘,首尾相望、魚貫而行。每個列車的尾部都有人隨時敲響彈殼或鋼軌,防止首尾相撞的事故。

由於敵方對我鐵路的轟炸,多集中於22~24點。洪學智又提出“搶22點”,也就是在首先根據敵情判斷次日可能被炸斷的橋樑、車站,然後按照預定計劃編組列車,綜合採用片面、續行、合兵等行車方法,以最大密度突破封鎖區。

就這樣洪學智在短時間內,運輸了足夠志願軍全軍喫八個半月的糧食以及12萬3800噸彈藥。而這些炮彈,很快就讓前方的美軍受到“洗禮”,敵人的絞殺戰完全成了笑話。

後勤,是一個軍隊的生命。通過協商,我軍終於解決了後勤難題。鐵路軍管,雖然讓朝方有些不滿。但是這是戰爭環境下,不可避免的選擇。停戰協定簽字後,我方立即將鐵路交還給朝方管理。尊重朝鮮的一山一水,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我們的子弟兵做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