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兰谈史

1863年12月,天京外围的军事要塞一个个被湘军攻破,眼看着天京陷入重围,太平天国即将覆灭,这时候李秀成不甘束手就擒,急匆匆的从前线跑入皇宫面见洪秀全。

隔着帘幕,洪秀全盘坐在龙榻上闭目接见了李秀成,李秀成感觉今天的洪秀全有些怪异,于是他内心的话也没敢直接全盘托出,而是与洪秀全回首起了当年的往事。

“遥想当年,大哥在满清鞑子的腐朽科考中屡试不第,曾有幸在梦境中得到上帝的垂怜,创上帝教,于金田起义,率领我等兄弟浴血奋战拼杀十余载,方有如今这半壁江山。”

“是啊,一晃都那么多年过去了,想当年我立志为官一任,上报社稷,下耀宗祠,奈何天道不与,入黄巢之流,后率众兄弟于金田创举,为天下万民请命,可叹如今众叛亲离,身陷囹圄如之奈何?”

“如今形势严峻,臣估计天京难以久持,斗胆建议天王放弃天京,沿江西入两广地区徐图东山再起。”

“好了秀成,这种动摇军心的话别再说了,你且退下吧。”

李秀成在当时建议洪秀全放弃天京可以说是无奈且明智之举,为何洪秀全会一口否定呢?

咱们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来分析一下。

首先,天京(今江苏南京)是何许地方?那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核心城市、虎踞龙盘的形胜险要之地,还是历代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对峙的支点,不论是从经济,历史,军事各方面来讲天京都有南方城市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丢掉天京,意味着丢弃江南,丢弃江南不仅是让太平天国政权断了主要的财政来源,反而让清王朝重获财税重地,虽然短期之内的坚壁清野有效,但是不出几年,江南很快就能重新经营起来,更有利于清军南征,不利于太平军防守。

其次,天京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首府,一旦陷落或者说丢弃,政权的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南方的军心民心都会逐步瓦解,历史上远点的东晋、南朝的历史教训,近一点的李自成退出北京城的历史经验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况且天京最重要的意义倒不仅是防御,而是进攻。有了天京,再进一步江淮唾手可得,夺取中原有望,北伐运动也会顺利得多,满清都城北京的战略腹地将会大大缩水,天京的战略腹地将会得到延伸,清军的主力也会牵制在京畿区域。如果放弃天京,则意味着北伐成为镜花水月,太平天国运动只会不断向下坡路滑去。

最后,南方似乎没有可供立足的坚城,更为重要的是,离英法列强控制区域太近。

南方虽然地形复杂区域广阔,但是能够立足的大城市有限,要么缺乏地理屏障易攻难守,要么资源匮乏补给不足,别说是具备主动出击的条件,甚至连自保都难。

更何况,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爆发之际,西方列强果断插足,为了维护自己利益与清军一起合力绞杀太平军,英法列强并趁机把势力延伸到了两广、云南、西藏等地,李秀成虽然建议洪秀全退到老家根据地两广,但是却忽略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存在。

总的来讲,李秀成的建议是难能可行的,但不否认可以延续太平天国的国祚。

随着清军的反攻,天京成为了一座被四面包围的孤城,最后洪秀全也丧失了最佳的撤军机会,没过多久洪秀全抱憾而终,天京城也被曾国藩所攻克。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得那么快呢?

除了外部的清军和列强势力强大外,内部的争斗是一个重要原因。

都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事件,由此内讧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元气大伤,死的死,跑的跑,兵将们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军队意志大不如前,于是一连串败仗接踵而至,一座座城市相继失陷。

那么,再细思一下,为什么天京事变会发生呢?

毫无疑问,直接原因应是由太平天国特殊的二元领导体制所造成的。

洪秀全虽然是最具权威的太平天国宗教领袖,但是军权却牢牢握在了杨秀清之手,二人在困难之际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提高办事效率,但是在发达的时候却彼此争夺权力派系分化,造成了洪秀全和杨秀清矛盾的不断加剧,以至于最后酿成了流血事件,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杨秀清也死于内斗之中。

洪秀全达到了梦寐以求的“政教合一”目的,但是其狭小的气量和短浅的目光也葬送了伟大的事业,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只能是一次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