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皇陵

燧皇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始建時間已不可考,古代文獻記載燧皇陵原有陵冢、後毀於戰火和黃河多次氾濫沖刷淤積。 20世紀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曾來此考察。在“文革”中,石碑及石像生被毀壞。1992年春,商丘縣委、縣政府重修。後又進行過擴建。

伏羲陵

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城北 1.5公里。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御製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有明履有修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爲修葺。

顓頊陵

顓頊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村西北,面積5公傾。顓頊陵俗稱“二帝陵”,民間稱“高王廟”,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故又稱顓頊帝嚳陵。始建年代無考。唐大和四年(830年),陵前建大殿5間,大殿內塑二帝像。元初,又在陵園四周及二陵之間,修砌了磚牆。清宣統年間,黃河故道風沙南移,陵園俱被風沙掩埋。

黃帝陵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秦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漢武帝親自祭祀黃帝陵。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對黃帝陵進行了爲期兩年的大規模修繕,植柏樹1140株。從此,祭祀黃帝升格爲國家大典,橋陵也成爲官方唯一指定祭祀黃帝場所。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和乾德初兩次下詔,置守陵戶,春秋以太牢祭祀,並對毀壞處修繕。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宋太祖降旨將軒轅廟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明代將橋山黃帝陵列爲國家祭典,祭祀從未中斷。清順治三年(1646年),順治帝遣使祭祀黃帝陵,並對黃帝陵廟進行維修。此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後進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動,大修九次。***甘肅正寧 北京平谷 河北涿鹿 河南靈寶也有黃帝陵

炎帝陵

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後,太平興國年間遷至茶陵縣城南,淳祐八年(1248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陳奏請朝廷爲炎帝陵禁樵牧,設守陵戶,並對炎帝祠廟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明、清時期及民國時期,對炎帝陵又進行了多次修繕。“文化革命”期間,陵殿及其附屬建築又重遭破壞。1986年6月28日,由酃縣人民政府重修,1988年10月竣工。

***河南省商丘市炎帝陵 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炎帝陵 陝西省寶雞市也有炎帝陵

山西晉城高平炎帝陵

舜帝陵

位於湖南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2000年發現該遺址。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搬遷至舜源峯北麓。20世紀90年代重建,1999年落成。

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鳴條崗西端。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毀於元末戰火中。明正德初(1506),鄉人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於大地震。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重建。清嘉慶二十年(1815)再次毀於大地震,僅存正殿。次年重建。

大禹陵

大禹陵,古稱禹穴,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南稽山門外會稽山麓,距紹興城區3公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東巡狩,上會稽,祭大禹。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廟,歷代屢建屢毀。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紹興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據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姜太公衣冠冢

姜太公衣冠冢位於淄博臨淄城區桓公路東首南側。冢高18米,南北50米,東西55米。

陳勝王陵

陳勝墓位於永城市東北芒碭山主峯西南麓的山坡上,坐北向南,爲石券土冢,現存墓冢高2.6米,周長約27.3米。碑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爲郭沫若親筆題寫。劉邦建立漢朝後,追封陳勝爲“隱王”,每年以豬羊等祭把陳勝,並按照王侯的待遇派30戶丁役守冢。東漢時陳勝墓不再受到保護,時日久遠,成爲殘跡。1976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修復陳勝墓。

聖人葬處稱林,全國稱“林”者五處。

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城北1.5千米處,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孔林佔地近200萬平方米,有墳冢10萬餘座,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子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南北朝高齊時, 孔林植樹600株。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孔林擴至200萬平方米,並建圍牆8千米。清雍正七年(1729年),原“宣聖林”牌坊改爲“至聖林”。清雍正八年(1730年),耗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

關林

關林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是中國唯有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公元219年冬,孫權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220年春正月,孫權將關羽首級送於洛陽曹操處。曹操識其意,追贈關羽爲荊王,以沉香木刻爲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城南十五里,並建廟祭祀, 即今關林,迄今已有1790餘年。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關林廟。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始封“聖”。清順治五年封關羽“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封洛陽關帝陵爲“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關林”之稱自此始,成爲與山東曲阜“孔林”比肩的兩大聖域。

介林

介林介子推的墓地,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東,始建於春秋,興旺於秦漢,極盛於隋唐。介林早孔林157年,早孟林347年,早關林855年。

孟林

孟林又稱“亞聖林”,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東北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在四基山西麓發現孟子墓,建廟祭祀。元豐七年(1084年),朝廷賜庫錢修墓廟,購置祭田。經宋、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康熙年間形成目前規模。

袁林

袁世凱墓

袁林於1916年—1918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籌資興建,佔地近139畝(約合92713平方米)。袁林建築羣仿明清帝陵建築形制而規模略小,袁氏墓冢則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瀕河廬墓的形制修成。

袁林這些石像生有些特別,與傳統墓前的石像生不一樣,一個個都圓圓乎乎的,大概也是採用了西方設計理念的表現,這也是當時西方思想全面滲透進中國的反映。

袁世凱的墓被稱爲“林”,不爲人認可。據說後任總統徐世昌認爲:袁世凱稱帝未成,不能稱“陵”,所以稱“林”,且兩字字音近。袁、徐兩人關係致厚,人所共知。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採取什麼樣的實際行動去否定。總之一句話: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秦始皇陵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曾爲秦始皇陵立碑。

虞姬墓

虞姬墓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虞姬文化園內,墓側曾建有虞姬廟,廟內塑有項羽、虞姬像。相傳,虞姬自刎後,項羽因漢兵追趕,只帶走虞姬的頭顱,虞姬的屍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於“霸離鋪”東2.5公里處,後來這裏出現了“虞姬村”。現虞姬墓園內有一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位於安徽定遠二龍鄉(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藍玉的家鄉),相傳虞姬的頭顱埋在此。

漢武帝墓

漢武帝劉徹的陵寢,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東北,東西爲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爲“中國的金字塔”。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孟秋,陝西巡撫畢沅爲茂陵和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墓前各豎石碑一通。今霍光墓碑已損,其餘完好。茂陵陪葬墓共有20餘座,現已確認的有霍去病、衛青、李夫人、霍光、金日禪、公孫弘、陽信公主、上官桀等人的墓地。其中李夫人墓位於茂陵西北側近處,公孫弘墓位於茂陵以西較遠處,其餘陪葬墓都分佈在茂陵陵區東邊。

霍去病墓

馬踏匈奴

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茂陵東約1千米處,墓爲祁連山形,俗稱“石嶺子”。民國三年(1914年),法國漢學家組隊對中國川陝古蹟進行了實地考察,並發表的調查報告。20世紀30年代,馬子云、滕固對“霍去病墓”及其石雕進行過考察著錄。

漢宣帝陵

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鎮南,鴻固塬上,因建於當時的杜縣而稱杜陵。因爲宣帝是昭帝堂孫,中有間隔,依照昭穆排列同一陵區內就無法安置,再者非帝正嗣,故未葬咸陽五陵塬西漢帝陵陵區,而是單獨起陵。

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原陵,其地亦稱“漢陵”,俗謂“劉秀墳”,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合葬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歷代皇帝選擇葬地,皆是“背山面河”;唯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陵園柏樹品質希少,爲國內僅有的喬木樹種;奇香滿園如雨過天晴,風過之處,香可傳10裏之遙。“漢陵曉煙”爲孟津縣的“八景”之一。

曹操陵

保護與展示工程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西12公里處。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宣佈河南安陽曹魏大墓墓主爲曹操,但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見。

劉備墓

漢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墓中還葬有甘、吳二位夫人。清人完顏崇實題劉備墓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孫權墓

孫權蔣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區梅花山內,又稱孫陵、孫權墓、吳王墳、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米,蔣陵還葬有孫權的皇后步氏和皇后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諸葛亮墓

位於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因諸葛亮曾獲封武鄉侯而得名武侯墓。武侯墓區,崗巒起伏,山環水抱,素有“陝南天然公園”之稱。墓頂上生有一顆高大的黃果樹,後人認爲這是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化身爲一棵黃果樹,爲他遮風擋雨。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