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在一片熱議和吐槽中終於播完,劇中許多角色深入人心,例如趙國丞相郭開,韓國公子韓非等人。除此之外,劇中還有許多小人物,他們雖然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在劇中的出場時間卻很短,例如秦國官吏胡毋敬,他書寫秦篆直接影響了今天的文字,再如,秦國使者陳馳,他憑一張嘴竟然滅掉了一個國家。本文,筆者就來說說陳馳的故事。

在《大秦賦》中,陳馳的出場時間很短,且極爲滑稽。當時,秦國剛發生嫪毐之亂,嫪毐和呂不韋倒臺,許多秦國門客投奔趙國,趙悼襄王不惜築黃金臺招攬賢士,李斯爲了破壞趙王的計劃,派秦國使者陳馳到邯鄲,陳馳下館子不給錢,住店也不給錢,到黃金臺更是現場讓趙國難堪,輕易破壞了趙國“千金買骨”的宏偉計劃。

筆者當時以爲,陳馳這個人物,後面肯定還會出現,遺憾的是,《大秦賦》終結了,陳馳僅僅出場這一次。在歷史上,陳馳這個人物很不簡單,在秦國滅齊的時候,陳馳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衆所周知,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始崛起,從秦孝公至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國逐漸稱霸六國,待到嬴政繼位,奮六世之餘烈,開啓“滅國”模式,而齊國則是山東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

戰國初期,齊國曾爲強國,風光一時無兩,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君主稱霸諸侯,只是到了齊閔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帶領秦、趙、燕、韓、魏五國聯軍伐齊,齊閔王因此而死,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後來,秦國開始“東出”,秦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開始和齊國“交朋友”,兩國互通商貿,關係打得火熱。所以,當秦國的大軍和其他五國打的不亦樂乎的時候,齊國一直不參加“合縱”,而是作壁上觀,齊國甚至盼望秦國能打敗其他五國,畢竟,這五國中有四個都和齊國有仇。

當時,秦國忙着“東出”,其他五國忙着應付秦國,齊國彷彿被人遺忘,齊國40多年沒有戰事,趕上了“發展”的良機。然而,遺憾的是,齊國僅僅是恢復了元氣,並沒有得到什麼發展,因爲齊國的國君是齊王建(田建)。

齊王建15歲繼位,做了43年的齊王,他不思進取,貪圖小利,40多年的和平歲月,早已讓他成爲溫水裏的青蛙,他沒有“修我戈矛”,而是多看重蠅頭夏利。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國陸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五國,這五國在滅國時,幾乎都向齊國求救過,但齊王建認爲戰爭離自己很遠,又不敢輕易得罪秦國,因此從不發兵救援。再加上秦國用重金賄賂齊相後勝,後勝多次勸齊王建安於現狀,所以,齊國就這樣坐看五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國在滅掉燕國之後,揮師南下,攻打齊國。齊國雖然有50萬大軍,然而幾十年沒打過仗,這些軍隊不堪一擊,在秦國的壓迫下,齊王建最終決定投降,但隨後他又改變了主意。《戰國策》記載:

齊王建入朝於秦,雍門司馬前曰:“所爲立王者,爲社稷耶?爲王立王耶?”王曰:“爲社稷。”司馬曰:“爲社稷主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

意思是說,齊王建迫於秦軍的壓力,本來打算去秦國請降,剛走出臨淄的城門,有一個城門司馬問齊王:“我們尊您爲齊王,是爲了社稷呢,還是爲了您個人呢?”齊王建回答:“當然是爲了社稷。”司馬又問:“既然都是爲了社稷,那您爲何要拋棄社稷,去秦國見秦王呢?”

司馬的一句話,點醒了齊王建,齊王建聽完後,掉頭回宮,不再考慮投降的事情。

不可否認,若憑藉秦軍的力量,攻破齊國並非難事。但秦王嬴政考慮到齊國仍有50萬大軍仍在,若秦齊兩軍對壘,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秦國也不利。若是有什麼和平破齊的良策就好了,這時候,有一個叫陳馳的人出現了,他說自己有辦法勸齊王投降,嬴政大喜,派陳馳爲秦使,出使齊國。

《戰國策·齊策六》記載

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

陳馳來到齊國,見到齊王建後,對齊王建恩威並施,齊王建很忐忑。最後,陳馳對齊王建說:“只要你投降秦國,秦王願意給你五百里的封地。要不然,你就等着國滅被殺吧。”

齊王建想想其他五國末代君主的慘狀,他突然覺得陳馳許諾給他“五百里之地”還不錯,在考慮三秒鐘後,齊王建答應了陳馳,齊國願意“和平解放”。

這一年,齊國投降,秦國在齊國的疆土上設置琅琊郡和齊郡,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目標。但齊王建卻失望了,因爲陳馳對他撒了一個彌天大謊。

說陳馳撒謊,其實也不準確,因爲秦王的確給齊王建五百里的封地。原來,陳馳回到咸陽後,建議嬴政把齊王建流放到一片大樹林裏,這片樹林恰好有方圓五百里。齊王建來到自己的“封地”後,知道自己受騙,但爲時已晚。齊王建養尊處優慣了,在樹林裏無法生存,最終被餓死在一個山洞裏,死不瞑目,何其悲哉!

《戰國策》雲:

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

筆者認爲,陳馳憑藉一張嘴,幫嬴政滅掉齊國,他有三大功勞:

第一,助嬴政統一六國,爲大一統王朝秦朝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

第二,減少了秦、齊兩國將士流血犧牲,避免生靈塗炭。

第三,對中國歷史進程有着正面的推動作用。

然而,他用誘騙的方法害死齊王建,筆者不認同。天下大道衆多,陽謀可用,陰謀不可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