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周邊國家像日本那樣,給中國帶來過如此巨大的傷害。更何況,中國對日本只有付出,從來沒有過索取,卻三次遭到日本的侵略,尤其是上世紀中葉的抗日戰爭。

在近代史上,日本幾乎就是靠着從中國掠奪去的資金完成原始積累,成長爲帝國主義國家的,最後甚至想吞併中國,徹底取代中國在東亞的領導地位。

唐朝之前,航海技術不發達,日本人因爲不瞭解中國而入侵朝鮮半島,見識了唐軍的強大後,日本人發現自己太落後了,幾百艘小船打不過唐軍的幾艘大艦,唐朝陸軍盔甲刀劍都比日本貨厲害。於是,日本人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唐朝,用唐朝文化重新包裝了自己。

蒙古人兩次入侵日本都沒有成功,雖然颱風幫了很大的忙,但確實讓日本人找回了自信。明朝中期,日本陷入戰亂,失敗的武士紛紛逃出日本,變成倭寇爲禍江南。

而勝利的一方豐臣秀吉,聽說幾十個浪人便能橫行東南沿海時,終於萌發了吞併中國的野心,把他的二十萬百戰精銳派往朝鮮,企圖以此爲跳板實現八紘一宇的夢想。

對於明朝來說,援朝抗倭戰爭的難度並不很高,比西南地區的平叛戰爭還要容易一些。明朝也不願意爲了朝鮮折損太多的軍力和國力,所以,這場戰爭草草收尾,日軍主力沒有受到殲滅性的打擊,或者說明軍沒有把日本人真正打怕。

清朝末期,中日幾乎同時受到西方的衝擊,日本船小好調頭,善於見風使舵,很快就開始全盤西化,深層次地改造自己的制度和思想,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滿清卻因爲幾千年的慣性,再加上壓制漢人的需要,在這場競賽中落入了下風。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關係發生質變的關鍵點,兩國正式成爲敵對國家,爭奪東亞的領導權。其實滿清並沒有領導誰的想法,放棄了絕大部分的藩屬國。無奈國家太大,即使什麼都不做,仍然被別人視爲威脅。

甲午戰敗後,日本逼滿清簽署《馬關條約》,賠償白銀2億兩,創下賠款之最。兩次鴉片戰爭的賠款也就兩三千萬兩,日本人居然翻了十倍,其貪婪超出了國人的想象。

日本打甲午戰爭也很喫力,靠着在國際市場上發行債券,才勉強湊夠了軍費。如果滿清多堅持一下,先倒下的可能就是日本了。可惜的是,滿清沒有這個戰略眼光,光緒皇帝一遇挫折便宣佈投降了。

馬關賠款再加上贖遼費,日本得到了2.3億兩白銀,不但收回全部戰爭費用,還有了進一步發展經濟和擴軍的資本。可以說,正是中國人的血汗錢喂大了這隻白眼狼。

日本還通過這場戰爭侵佔了朝鮮和臺澎,徹底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堂堂四億人口的中國,竟然沒有一支像樣的海軍,中國領海和內河任憑外國軍艦隨意出入。

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是出兵最多、庚子賠款也最多的國家之一,又從中國訛走了3400萬兩白銀。而且一次大戰爆發前後,其他國家或放棄、或返回了庚子賠款,唯獨日本一分錢也不肯少拿,直到抗戰全面爆發,這筆錢才停止支付。

20世紀前半葉,日本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的掠奪和榨取。通過貸款逼袁世凱簽下出賣國家主權的《二十一條》,差點使中國淪爲日本的保護國。其他北洋軍閥的背後更是少不了日本的影子,日本因此取得了在中國修鐵路、開礦的權利,將中國的資源化作發動戰爭的機器。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更是佔領東三省,利用東北的煤鐵糧食,增強了自己的國力。據統計,日本在東北的主要工業產量達到甚至超過了日本本土。

二戰後期,日本曾有這樣的計劃,如果美軍準備登陸本土,便將政府遷到東北繼續頑抗下去。由此可見,日本對東北的重視程度,把此地當成侵略東亞的根據地,以及備選的核心國土。

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日本從中國吸取了無數養分,到頭來卻殺害了3500萬中國人,造成經濟損失數千億美元。日本人到處宣揚中國文化已經沒落,中國人是劣等民族,應該由日本人來領導亞洲。

即使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鼓吹外國人是如何優秀,中國文化乃至基因都不如人家。而中國從清末衰落到現在,僅僅過了150年,已經成爲舉足輕重的世界性大國,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便會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現漢唐的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