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被造就出來,同野草一樣,同路旁的小石子一樣,一旦出生,我便想在這樣的命運中奮力生活。要想奮力生活是頗爲艱難的,但只要認識到你那被造就了的生命,總會得到一些救助。

宵櫻

東山魁夷被稱爲日本畫聖,不僅是個畫家,還是位散文家,與名家川端康成並稱雙壁。

東山魁夷生於1908年的日本橫濱,在神戶度過少年時光,從小就對西洋美術有着濃厚的興趣。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他就去往柏林留學,在留學生涯裏,東山魁夷見識到了自己憧憬的西方大家們的文學、藝術風采,歌德、席勒、巴赫、康德、黑格爾……這些大師們的思想和傑作讓他讚歎。

1971 晚鐘 圖中爲德國海德堡

後來二戰結束,歐美文化再次傾入日本,該模仿西畫還是創作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呢?東山魁夷在多年的歐洲之旅後,終於探索到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那就是借鑑西方的藝術,尋求與發現日本的民族之美。

從他的創作上,也確實能看到許多西式的運用,在色彩上,他吸收了許多西方畫的特色,而同時又不斷地探索日本的美,最終的作品還是個性明顯,能讓人一眼看出一種日式的自然之美。

東山魁夷最喜歡畫日本的自然風景,他是風景畫作家,早在年少的時候,他就在靠山的神戶生活過,他喜歡到神戶、須磨的山地裏去,獨自在森林蔥鬱的地方寫生。

月出
歲暮
春兆

當上畫家後,他更是熱愛大自然,尤其傾心海與山。他觀察大自然中四季的變化,描繪在這變化中的心靈感受,尋找大自然的生命脈搏,“春天萌芽,夏天繁茂,秋天妖嬈,冬天清淨”,然後在這種自然變遷的觀察與描繪中,切膚感受到人的生死宿命及其悲喜。

看東山魁夷的畫,總給人一種夢幻般的美妙,他畫裏的世界是如此的完美、純潔而又優雅,他對自然的特殊情感及崇拜,變幻成富有層次感的色彩,抒發出一種獨屬於他的審美特質。

富良野白樺之夢

在東山魁夷的藝術之旅中,有一個極美的愛情故事——“富良野白樺之夢”,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1931年12月,時年23歲的東山魁夷在日本北海道富良野進行爲期三個月的寫生,他入住了一家叫“樺之白”的家庭旅館,在那裏,他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少女,從不喜以人物入畫的東山魁夷第一次有了想給人寫生的念頭。

一位經常早出晚歸寫生青年,一位年輕可愛的少女,大概在那短短的幾個月,他們曾一起坐在枯木枝上,畫着紛揚的雪花、消融的溪水吧。

白樺的丘
北山初雪
秋翳

短短相處之後,東山魁夷離去,兩年後又回到舊地,聽聞少女一直在等他,但喜悅沒維持多久,東山魁夷就得到了去德國留學的名額,兩人再度分別。

之後東山魁夷在異國他鄉沉醉在藝術殿堂中,也娶妻生子,漸漸地成爲了日本的名家大師,據說他功成名就之後,曾遇到過一個和那位少女很相似的藝伎,許是因此勾起了回憶,東山創作了《白樺》。他1999年去世,2012年的時候,有人在他的遺作中發現了一幅未未竟稿的《白樺》畫作,畫中小路的盡頭,隱約有一個女性的身影出現。

這在東山魁夷以往的畫作中是從不曾見過的,因此引發了藝術圈的轟動,人們紛紛認爲,那個傳說中的“富良野白樺之夢”是真實發生過的。

中國的探索之旅

東山魁夷給人的感覺是敦厚、謙恭的,他的畫有着沉穩的筆力和特別的平衡感,雅緻的染色和韻律感給人豐富的審美感受,如夢似幻。其實,他除了到歐洲學習之外,還曾三次來到中國,體悟中國獨特的自然山水之美與水墨畫的藝術世界。

在1976到1978年的三年時間裏,東山魁夷來到中國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而且幾乎都是採用水墨畫的形式,他很早就對中國的水墨畫感興趣了,水墨畫中蘊含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

東山魁夷的水墨畫參考的是中國宋代的水墨畫, 在構圖上,東山魁夷吸收了中國山水畫中近景、中景、遠景並存的處理方式,有的還運用了散點透視的方法,這種風格對於之前只表現其中一種的東山來說,無疑是一種開創性的嘗試。

▲《桂林月宵》隔扇畫,就是一幅以近、中景相結合的水墨作品。東山魁夷把巍峨的山峯依次平鋪在畫面之上,以平遠的散點透視法描繪出千里灕江的山與水。在山巒的正中在抹上一條白霧,增加了畫面的溼潤感,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山谷中瀰漫着的如夢似幻的雲霧,整幅畫輕柔而舒緩。

東山魁夷的藝術之美,美在色彩的高雅與與清澈,美在對自然和對生命的虔誠。觀之畫作,如泉流淌,如月升起,如霧靄流動,多美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