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天宝十载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上奏玄宗请求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两京选人授官,玄宗答应了。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

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

被选官郑怤阿谀奉承杨国忠,与二十余人在勤政楼给杨国忠设宴,并且在尚书省南边给杨国忠立碑。杨国忠主管这件事,吏部三铨(尚书铨、中铨、东铨)授职、选拔、考绩等全免了。说吏部职务繁忙,不能亲自动手,皆委典史及令史、孔目官(低级官员)代替。杨国忠只是签个字而已,还不一定都签。

杨国忠即是一个拿到好处就可以出卖良心与公义的小人,唐朝就是葬送在这样一批小人手中。

正如唐朝中后期宰相崔群所言: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关于用人方面,唐太宗可谓是知人善用的典范。《资治通鉴》里有提到他跟臣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唐太宗要求封德彝推荐有德行的人才,很长时间不见他推举一人。太宗责怪下来,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没有尽到责任,如今实在是很难发现特别有能力的人才呀!”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那样,是使用各自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国家繁荣富强的君主,岂是借用了上几代的人才吗?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发现人才的本领,怎么可以冤枉当今整整一代人呢?”

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唐代翰林学士陆贽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鲁迅先生也曾说道:“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灭;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

真正的君子在用人时,既有自己的原则,但同时,对人也是不会求全责备的,而是量才而用,因才施命,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长处。而小人则不同,小人用人没有原则,容易被人收买,用人时也苛刻得很,以此,事情总不能办到最好,甚至很多时候都办得一团糟。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看起来很容易,但要想取悦于他则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让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能按各人的才德,随分给他分配工作。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要想讨好他却很容易。不按正道去取悦他,也会得到他的喜欢;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百般挑剔。”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