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天寶十載十一月,楊國忠爲右相兼吏部尚書。上奏玄宗請求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兩京選人授官,玄宗答應了。

楊國忠爲了籠絡人心,發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定的手續十分嚴格,須經三注三唱,反覆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裏,預先定好名單,然後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

當全部結束之後,楊國忠便當着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於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複查選官,侍郎僅僅負責試判,致使選官質量下降。

被選官鄭怤阿諛奉承楊國忠,與二十餘人在勤政樓給楊國忠設宴,並且在尚書省南邊給楊國忠立碑。楊國忠主管這件事,吏部三銓(尚書銓、中銓、東銓)授職、選拔、考績等全免了。說吏部職務繁忙,不能親自動手,皆委典史及令史、孔目官(低級官員)代替。楊國忠只是籤個字而已,還不一定都籤。

楊國忠即是一個拿到好處就可以出賣良心與公義的小人,唐朝就是葬送在這樣一批小人手中。

正如唐朝中後期宰相崔羣所言: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

關於用人方面,唐太宗可謂是知人善用的典範。《資治通鑑》裏有提到他跟臣子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唐太宗要求封德彝推薦有德行的人才,很長時間不見他推舉一人。太宗責怪下來,封德彝回答說:“不是我沒有盡到責任,如今實在是很難發現特別有能力的人才呀!”太宗說:“君子用人如同使用器物那樣,是使用各自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國家繁榮富強的君主,豈是借用了上幾代的人才嗎?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發現人才的本領,怎麼可以冤枉當今整整一代人呢?”

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唐代翰林學士陸贄說:“人之纔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魯迅先生也曾說道:“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滅;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

真正的君子在用人時,既有自己的原則,但同時,對人也是不會求全責備的,而是量才而用,因才施命,讓每個人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的長處。而小人則不同,小人用人沒有原則,容易被人收買,用人時也苛刻得很,以此,事情總不能辦到最好,甚至很多時候都辦得一團糟。

孔子說:“在君子手下做事看起來很容易,但要想取悅於他則很難。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讓他歡喜,他是不會歡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能按各人的才德,隨分給他分配工作。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要想討好他卻很容易。不按正道去取悅他,也會得到他的喜歡;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百般挑剔。”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