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一位前期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向匈奴發動了多次大戰,漢朝經過文景二帝的治理國力遠超匈奴,再加上有霍、衛等名將的協助,幾乎是將匈奴逼入絕境。

但是,隨着霍、衛等人的去世,漢朝出現了空有強兵而無良將的局面,而漢武帝也不得不重新去選出一個能力克匈奴的大將。

漢武帝用人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喜歡姻親,而當時漢武帝所挑選的人名爲李廣利,李廣利能夠入漢武帝法眼,並不是他有什麼出衆的才華,而是李廣利就是漢武帝愛妃的兄長。對漢武帝來說,爲將者最爲重要的莫過於忠心,而李廣利所能依仗的不過只是自己的寵妃,不管出於哪方面考慮,李廣利只有忠心於自己纔有好日子過。

不過李廣利沒什麼領兵經驗,貿然讓他領兵恐怕難以取勝。

恰好當時,大漢與大宛國起了衝突,大宛國是西域小國之一,此國實力不強但是卻盛產汗血寶馬。漢武帝非常喜歡這種寶馬,於是派遣使者前往大宛國去求購。不過此行並不順利,而大漢的使者也遭到大宛國殺害。

很快,這個消息傳回了國內,漢武帝勃然大怒,越是雄才的君主越看重面子,漢武帝於是下令由李廣利領兵前去平定大宛,爲了彰顯大漢的天威漢武帝給李廣利整整調派了1萬人的軍隊,要知道大宛國只是一小國,真正的軍隊只有千人而已。這個李廣利還嫌這麼多人不夠,還在長安徵調了2萬人從軍。

攻打大宛國之行,很明顯是漢武帝爲鍛鍊李廣利以及提高他軍功的一種方法。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宛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國家,以當時大漢的精良裝備以及作戰能力,輕易就能將其消滅。

在李廣利眼中,此番作戰就和遊玩一樣。所以李廣利以及全軍上下都沒人將此戰當回事,每到一處便要禍害一番,搞得沿途的小國家苦不堪言,紛紛都嚴防死守不允許賣食物給漢軍。走到鬱成國的時候,此國也不肯給李廣利提供食物,李廣利氣急敗壞之下發兵攻打,準備掠奪食物。

結果大敗而歸。

此時的漢軍早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幾萬大軍圍着鬱成國硬是沒攻下,反而損失慘重。軍中最爲重要的便是軍紀,李廣利作爲一軍主將居然允許軍中將士一路違法亂紀,這樣的軍隊必然失敗。

李廣利看沒到大宛國就已經遭其大敗,心裏已經打了退堂鼓。準備給漢武帝呈上一份奏摺,給自己的錯誤找一些藉口。《資治通鑑》記載曰:

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李廣利)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飢。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

路遠、缺食、兵少,這是李廣利的三個藉口。

李廣利也算聰明,沒有直接回去,而是駐兵於敦煌,還專門說道:“等我整頓整頓再出發一次。”

李廣利對於漢武帝的心思也是清楚的,因此只要他沒有回去,兵敗的罪名就不能扣到他頭上。而漢武帝既然有心提拔他,就必須要讓李廣利完成任務,哪怕李廣利辦砸了也得給他“擦屁股”,不然漢武帝臉上也無光。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有另外一層顧慮,這一點在《資治通鑑》上有明確說明:

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臺易苦漢使,爲外國笑。

漢武帝雄才大略,是一個很有大局觀的帝王:一個宛小國都攻打不下,還如何讓其他國家信服?

果然,漢武帝看到李廣利的書信之後雷霆大怒,可生氣歸生氣,漢武帝不僅不能治他得罪,反而還給他增兵。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道:

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

漢武帝也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資源”的人,當時漢朝的主要對手是匈奴,他無法調集更多的兵力去攻打大宛國。因此,他選擇了一些囚犯、惡少等,至於李廣利所說的缺食,漢武帝就給他管夠,牛馬驢橐駝等管夠。

總之,這次出征的隊伍非常龐大。

在大軍的配合下,李廣利總算是有了一點爲將者的風範,而西域諸國見此番漢軍聲勢如此浩大,紛紛慷慨解囊提供軍需。最後這支大軍成功到達大宛城下,將這大宛城圍得水泄不通,硬是攻了十來天卻沒打下來,還是大宛國自己主動投降的。

漢武帝一生酷愛打仗,在他心中匈奴便是最大的對手,李廣利在西域取勝之後,漢武帝就下令讓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北上攻擊匈奴,同時出戰的還有李廣(漢朝大將)之孫李陵。

匈奴人不同於西域之人,每個匈奴士兵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勇猛無比,而且當時匈奴人常年和漢軍作戰,行軍作戰也是頗有章法,一交起手來居然壓着漢軍打。

李廣利雖然資質平平,但好在漢武帝對他還是比較照顧的,給他配備了足夠多有經驗的老將。在這種情況下,李廣利雖然損失了兩萬人,但是也斬首了一萬匈奴兵。

大漢王朝的人口相對於匈奴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因此李廣利的這場戰役也算是慘勝。

不過李廣利的運氣比較好,與他同時出征的李陵卻遇見了匈奴的主力部隊,結果全軍覆沒,就連李陵本人,也被抓走了。如此相比之下,李廣利反而算是戰績出彩。

漢武帝於是下令獎賞李廣利,更是對他委以重任,在天漢四年,漢武帝盡起六萬騎兵和七萬步兵由李廣利統領。

在這連番恩寵下,李廣利也飄了——竟然參合到立儲之中。

當時巫蠱之禍爆發,太子身死,李廣利於是便想要將自己外甥推上太子之位。

古代爲將者最大的忌諱就是參與奪嫡,更何況這李廣利還是統兵大將。不過李廣利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了大忌,相反他還信心滿滿地與匈奴人展開對決。

爲了應對漢軍的威脅,匈奴單于親自統領10萬匈奴軍與漢軍在姑且水決戰,匈奴單于見漢軍陣型混亂於是派遣五千騎兵攻擊,結果被李廣利用善於野戰的胡騎擊敗,李廣利趁匈奴陣型不穩下令追擊,將匈奴殺的大敗,一路退到範夫人城,再不敢對抗漢軍。

但是,此時在長安城之中卻發生了大事,。

內使令狀告丞相劉屈髦,稱劉屈髦請巫師詛咒漢武帝,同時還連帶着揪出了李廣利謀劃太子之位。已經晚年的漢武帝勃然大怒,當場下令將李廣利一家人全部下牢。羣臣勸誡漢武帝,李廣利畢竟率領了13萬的大軍,若是此時將他家人下獄,他若是發起瘋來說不定就葬送了這13萬大軍。

可漢武帝一意孤行,強勢地將丞相劉屈髦全家處死,並扣押李廣利全家。

果然。得知這一消息後,李廣利很是擔心,因此他想着要將功贖罪。而在他如此心急之下,已經失去了統軍策略,最終被匈奴找到漏洞,從而全軍覆沒。

李廣利的軍事能力雖然不高,可漢武帝不分情況而將李廣利全家扣押,導致李廣利失了心神,對於13萬將士的身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漢武帝晚年着實昏聵,在巫蠱之禍中已經有10餘萬人因此被殺,而因爲李廣利這件事,又致13萬將士的生命於不顧!

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回想起巫蠱之禍以及李廣利事件時,漢武帝幡然醒悟。因此晚年的漢武帝下了一道“罪己詔”,史稱《輪臺詔》。

在這道詔書中,漢武帝痛定思痛,對自己的擴張政策感到悔恨,也標誌着漢武帝將治國政策由“尚功”調整爲“守文”。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漢武帝對李廣利出征匈奴有非常明確地悔恨之言: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

此後,漢武帝不再主動出兵匈奴,冊封富民侯與搜粟都尉,讓他們安撫百姓,休養國力,改造農具,價款耕作。

對於漢武帝的這些做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以秦始皇作爲對比,做出非常中肯的分析。司馬光先是總結了漢武帝的功過,他認爲漢武帝與秦始皇差不多: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爲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資治通鑑·漢紀十四》

然而漢武帝卻並沒有像秦始皇這樣二世而亡,就是因爲漢武帝最後的醒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總結爲:

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資治通鑑》從來不會簡單地記錄一件歷史事件,而是講述了它的前因後果,並且對人物的行爲加以評價和分析。

在《資治通鑑》中,筆者最喜歡的就是司馬光的評價分析部分了。

司馬光在撰寫這部著作的時候,遇到有意義或者比較晦澀難懂的地方時,都會貼心地進行深度地分析講解,讓讀者更容易吸收其中的精華。讓我們明白歷史上的風雲人物的權謀之術,學會了這些,對我們不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不論是情商還是智商上,都可以向古代的英明君王,忠心臣子學習。

也正是《資治通鑑》的這個特性,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將《資治通鑑》視爲首選書籍。

爲什麼《資治通鑑》歷來被稱之爲“帝王之書”?因爲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元代吳三省曾說:

“爲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爲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爲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身必至於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後。”

翻譯過來就是,皇上不讀不能管民,臣子不讀不能做事,爲人子你不讀就會侮辱先人、愧對後人。可見《資治通鑑》的重要性。

但是對於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喫力的。因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一套白話版本的《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由全國百名大學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並且經過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機構進行校勘。

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這套書的封面製作也非常考究,送領導,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兒。

作爲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這套書現在在做活動,一套6大本,原價1580元,現在百度讀者只要168元,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筆者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