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朱元璋起義軍攻下了集慶並改名應天(後世的南京),江南之地本就富裕,再加上朱元璋苦心經營,已經初具王者氣象了,但是與之而來的是巨大的風險。

原本的朱元璋只是小小諸侯,但是拿下應天的朱元璋已經大不相同,成爲了不少人的心頭之患。

當時的天下,實力最爲強大的當屬陳友諒,陳友諒手握當時最爲強大的水軍部隊,在這水網密佈的南方可謂是無往不利,除了陳友諒之外還有張士誠佔據要地,一東一西剛好將朱元璋夾在中間。

這時候的局勢肯定不再適合用“廣積糧緩稱王”這一套了,而是要主動出擊打破這兩面夾擊的局勢。

不過,往哪邊打卻是一個難題。

當時朱元璋手底下的人皆認爲應該先打實力薄弱的張士誠,在吞併了實力薄弱的張士誠之後再去打陳友諒。但是朱元璋的意見卻和他們都不同,他認爲陳友諒實力最強,並且野心勃勃,應該先攻強,先打陳友諒。

可還沒等朱元璋進攻,陳友諒已經先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直攻應天,打算絕了朱元璋的後路。

陳友諒出動的是他精銳的水軍部隊,一路殺到應天城下。

朱元璋此刻的情況極其糟糕,堪稱進入絕地,於是朱元璋組織將領召開會議商量對策,朱元璋手下將帥無數這時候卻都已經亂了陣腳,只討論出兩條下策。

第一條辦法就是主動野戰,奪回太平府,此法可謂是病急亂投醫,先不談陳友諒部隊精銳難以擊敗,只要陳友諒圍困應天,那出城兵馬就必敗無疑。

而第二個辦法就是退守鐘山,因爲應天府已經無險可守了,一旦陳友諒大軍到了圍城而攻那就插翅難逃了,還不如趁陳友諒大軍未到先退守其他地方。

此法雖然可行,但是應天之地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根基,此地若失,朱元璋再難有機會逐鹿中原。

這對於朱元璋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朱元璋認爲,陳友諒有數艘非常強大的戰船,只有在寬闊的水域上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因此,陳友諒必定會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並直抵南京城牆之下。

這條路上暢通無阻,唯有一座江東木橋會成爲戰船前進的障礙,不過這道木橋對於陳友諒根本形不成阻礙,以他戰船的規模,甚至能將其撞碎!屆時,朱元璋的軍隊將直接面對陳友諒的進攻。

千萬不能讓他走這條路!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水軍根本無法抵抗陳友諒,那麼只能讓他走另外一條水路,並且在龍灣地區,利用地形優勢打伏擊,才能將其打敗。

因爲另一條水路雖然也屬於長江支流,不過並不是一條寬闊的水面,而是分流成衆多更小的支流,各個支流中都有大塊大塊的陸地。與寬闊的水面相比,朱元璋埋伏在兩邊的陸地上,路過的陳友諒大軍就成爲了活靶子!

不過。

這陳友諒又不傻,怎麼可能放棄一條康莊大道,反而走上對自己不利的地形,這豈不是自斷臂膀?

因此,一條曠古爍今的攻心之計橫空出世,簡直將人心玩弄到極致!

朱元璋先是在自家軍營中找了一個陳友諒昔日的部下——康茂才,讓他向陳友諒詐降。根據《明史·康茂才傳》記載:

知茂才與友諒有舊,命遣僕持書,紿爲內應。友諒大喜,問:“康公安在?”曰:“守江東木橋。”使歸,太祖易橋以石。

得知康茂才投降,陳友諒大喜,於是連夜率領自己的水軍去找康茂才。

可當他到了約定地點之後,喊了好幾聲暗號,卻不見康茂才身影。而之前詐降書中提到的木橋卻已經變成了石橋。陳友諒頓時覺得受騙,於是調轉方向走了另外一條路。

當陳友諒大軍走到新河口之北的龍灣時,忽然遭到朱元璋的埋伏。

最終,四周火光沖天,由於水面不寬,陳友諒的戰船威力受限,被殺得丟盔卸甲,灰溜溜逃竄。

看到這裏,讀者們是不是有種感覺:這條計策稀鬆平常,朱元璋也贏得很輕鬆,根本就沒有什麼值得品味的智慧啊。

誠然,很多人都會有如此想法,包括筆者在《明史》中看到這段記載的時候也覺得毫無亮點。

可當筆者看到《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於這件事的描述時,真的被朱元璋的智慧深深折服了!這條計策實在是朱元璋最強的一道“心理戰術”,哪怕陳友諒再聰明,也不可能識破。

如果只看《明史》,那麼這件事有很多疑點。

一、康茂才詐降,陳友諒就相信?就這麼傻乎乎地去對暗號?

二、朱元璋爲何要在詐降書中專門提到江東橋爲一座木橋?之後又連忙將木橋改爲石橋?

三、朱元璋又怎麼料定陳友諒不去選擇破壞石橋,反而走一條對自己很不利的路?畢竟以當時陳友諒兵力,雖說是石橋,也是完全可以將其破壞的,只不過比木橋多費點時間而已。爲何陳友諒不想着去破壞,反而要走另外一條對自己很不利的路?

對於這三點,《明史》中並未進行介紹分析。而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卻能讓我們一目瞭然。

《明朝那些事兒》中講到,陳友諒之所以對康茂才如此信任,是因爲朱元璋早早地就對康茂才進行了“人設打造”。

康茂才原本是陳友諒的大將,而朱元璋的眼光卻看得非常長遠,讓康茂才與陳友諒保持聯繫,不定期地送給陳友諒一些朱元璋的祕密,換取陳友諒信任,扮演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角色。而這番經營之下,陳友諒心中美滋滋地認爲康茂才是自己人。

而這一次陳友諒進攻朱元璋,康茂才又送去書信,建議他從長江水路進攻,而自己被朱元璋按照鎮守江東木橋,等陳友諒大軍一到,康茂才就毀掉木橋,加入陳友諒的大軍一起攻打朱元璋。

康茂才的詐降信中,建議陳友諒走長江水路合情合理,也確實是最適合陳友諒的進攻路線。既然康茂才的建議是對自己有利的,陳友諒還懷疑什麼呢?

可當陳友諒滿心歡喜的過去時,卻發現康茂才不見了,之前說好的木橋也變成了石橋。

那麼陳友諒第一反應是什麼?肯定大罵康茂才騙了他!

既然一個人騙了他,那麼慣性思維之下,我們也會否定此人之前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

陳友諒也是如此。

你康茂才讓我走江東水路,那麼這條水路上絕對有埋伏!既如此,何必要走這一條?

至於現在爲何沒有伏兵衝出,原因很簡單,因爲這片水域寬闊無比,朱元璋怎麼伏擊?恐怕是要等自己去拆石橋的時候,朱元璋纔敢發兵突襲吧!

於是,陳友諒很果斷地換了一條路走。走的時候還心中鄙視了一番朱元璋:朱元璋啊朱元璋,你太小看我陳友諒了,以爲我會上岸拆橋嗎?

就在這一番心理博弈之下,陳友諒最終還是走向了龍灣。

這正好入了朱元璋的算計之中。

這幾個步驟一環扣一環,哪怕陳友諒再聰明也不可能看破,將人心玩弄至極!

怎麼樣,經過這麼一講,是不是對於這件事的認知又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呢?

明史中有很多人物傳記,內容非常碎片化,很多地方也都是一筆帶過,讀的時候根本根本無法瞭解前因後果。就比如朱元璋安排的這場“龍灣之戰”,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一步步利用陳友諒的心理,引導陳友諒從龍灣經過。

可在《明史·列傳第十一》中也只是用“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爲書誘之,令速來。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爲所紿。戰於龍灣,大敗”這麼幾句話一概而過,很多讀者讀完之後根本就體會不到這其中精彩絕倫的鬥智情節。

而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當年明月卻將這其中精彩絕倫的部分用通俗幽默的方式,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戰前朱元璋的安排、陳友諒的心理活動以及雙方之間的心理博弈等等都詳細介紹。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會恍然大悟:

原來這裏面竟然還有如此精彩的部分!

除了這件事之外,《明朝那些事兒》對於其他因此,喜歡歷史的讀者們,如果只讀《明史》而不讀《明朝那些事兒》的話,很容易理解不了這其中曲折。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一書。

與傳統的文風相比,作者當年明月的寫法更加生動幽默,他以這種幽默摻雜着歷史感的文字,向我們講解了從元到明的200多年曆史。

雖然它屬於通俗讀物,但作者當年明月嚴格參照正史,利用自己出色的羅列能力,寫下這本雅俗共賞的名著。

我初中時,就曾買下了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兒》,看得我如癡如醉,最終建立起對歷史的興趣。要普及歷史,將歷史通俗化是必由之路。

對此,許多名家都多有讚譽。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就曾經說過:

“我特想跟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聊,那本書很好。明史專家毛佩琦也說“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也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

利用這套書,當年明月每年都會收取上千萬的版稅,堪稱他的“封神之作”。

本書詼諧有趣,內容均依據史實。是普通人瞭解明朝歷史最好的選擇,可能沒有之一。

原價297元,現價169。這套書真的值得收藏,適合中小學以上所有讀者,小孩兒大人都可以看。如有興趣,請點擊下方橫條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