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河南一男子攔下出租車

要求運走一個保險箱

這......

近日,河南焦作。一名20多歲的小夥攔下出租要求運走一個保險箱,的哥趙利軍認爲貨物可能來路不明,將車開到派出所求助。經調查,該保險箱確係贓物,男子張某盜竊被拘留。

科普:產生盜竊犯罪的原因

一是拜金主義的影響

網絡配圖

江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深刻地指出:“現實生活中確實在滋長着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社會醜惡現象”。的確,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資產階級一切向錢看的思潮衝擊,一部分年輕人被腐蝕,有的錯誤認爲“誰有錢誰就有能耐”,“誰不撈錢誰就是傻瓜”,從而對金錢產生了極大的佔有慾望。特別是少數年輕人、未成年人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獨立生活能力欠缺,於是就感到滿足不了自己的物質享受的需要時,就會把手伸向他人,伸向社會。我們在辦理一位年輕人劉某(22歲)盜竊一案中,就瞭解到劉某:自以爲聰明伶利,幹什麼事情總是難不倒他,再加上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貪喫貪玩的壞習慣,從偷雞偷鴨開始,最後發展到在某縣一電站撬門扭鎖,入室行竊,共作案7起,盜竊電信財物獲髒2萬餘元,造成國家直接受損10萬餘元,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5年。

二是攀比心理的作祟

所謂攀比心理,就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單位和地區間,在各自主觀設定的一條均等線上,自發地從各方面作比較而產生的差別感。它有着比得到多少不比貢獻大小,比舒適安逸不比艱苦奮鬥等特性。如今,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改善。一些年輕人看到別人外出打工回來,就認爲喫穿十分氣派,內心產生一種羨慕感。於是自己感到生在農村土裏土氣,跟不上時代,盲目攀比,追求不一切實際的物質享受,比喫、比喝、比穿、比抽。在這方面,城市年輕人極爲突出。爲了爭高低,有的不惜偷竊他人財物,以身試法。

三是僥倖心理的驅使

僥倖心理是對客觀事物主觀、盲目的幻想。明知自己的行爲是違法的,一旦似猴子的尾巴一露,就要丟面子,但卻抱着不一定被人發現的心理活動去幹犯罪的勾當。僥倖心理對溝通小偷小摸以及盜竊犯罪動機與行爲之間的聯繫,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原本未有偷摸惡習,有的也並非不懂盜竊是違法行爲的道理。然而,當垂手而得的不義之財擺在面前時,有的會感到“得來全不費功夫”,“我乾的這樣巧妙,誰會發現”。於是,在利與義、利與錢、利與法的面前最終選擇了前者。一旦輕易得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從一般的小偷小摸發展爲入室盜竊錢財,從順手牽羊發展到撬門扭鎖。我們在辦理張某盜竊一案時,他是這樣交待的:我是一名電信職工,家裏比較貧窮,全家僅靠我每月450元的低工資唯持生活,真是難上加難。一天,我到朋友家去玩,看見書桌上放有現金85元,待朋友不避時而入褲兜,便向朋友說:“我女朋友來電有急事,我就不玩了”而推脫告之。走在路上,感到自己的行爲神不知,鬼不覺。從那之後,成天不失爲彌補低工資不足的好辦法。於是就利用一切利用的機會,見什麼拿什麼,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報復心理的渲泄

報復心理是行爲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或挫傷後,爲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而產生的反擊性對抗心理傾向。有的年輕人出現小偷小摸行爲純屬被別人偷了之後,出於義憤和彌補損失而爲之。他們的個人財物被偷後,不是通過組織加以處理或查處,失不復得時,便採取“以牙還牙”的錯誤做法,你偷我一根線,他偷你一顆針,你偷雞、我偷鴨,你我他夥同偷個沒完沒了,使之由受害者成爲害人者。如:犯罪嫌疑人郝某(16歲),某縣龍樂鎮中學學生,生活在一個貧苦農家,從小就受到家人的寵愛,偷了什麼東西,不但不受到家人的懲罰和教訓,反而支持他的做法是對的。就這樣,他的惡習不但不改,反而越演越激烈。一天,他發現中學食堂職工家屬經常來校喫住,從不交一分夥食,心裏總是想着,他(她)們的這一做法,侵佔了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切身利益。於是,一天晚上,他便招集幾名學生深入食堂,撬門入室,將大米、菜油及飯票等盜出,深夜運走,轉移隱藏,逐日銷售獲髒而揮霍。案發後,夕日等待他的是3年牢獄之苦。

五是需求心理的支配

人的需要有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兩種。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要求滿足物質生活需要,而是還要求滿足自己的感性、審美、榮譽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如果在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其經濟能力不能滿足物質上和精神上需要,而又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約束時,就會盲目追求,採取偷竊行爲滿足需要。從山村的小偷小摸發展到城裏的大偷大摸看,有的認爲偷得越多,就揮霍得多;還有的年輕人把經濟領域裏等價交換原則運用到人際關係中,認爲要向上有出息、有前途都需要感情投資才能辦到,而自己經濟能力十分有限,於是就想辦法去盜竊。但法網的大門敞開着,偷者進、進牢房。

資料整理自:澎湃新聞、快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