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肖恩

臉書、推特等美國社交平臺聯合“封殺”總統特朗普,也把自己推上了輿論風口。有關封殺是否違憲的爭議尚未有定論,人權組織近日又翻出科技巨頭在其他國家“不作爲”在一樁樁往事,要求其在監管上“一視同仁”,尤其是在監管寬鬆、卻深受網絡言論影響的國家。

2020年7月27日,埃塞俄比亞一批活動家、記者和民權組織曾向臉書發出公開信,呼籲臉書採取措施限制平臺上煽動暴力的仇恨言論,加強內容審查。信中寫道:“足以撼動國家的線下紛爭可以在網絡世界裏一覽無遺。”

去年6月,埃塞俄比亞奧羅莫族知名歌手洪德薩(Haacaaluu Hundeessa)在亞的斯亞貝巴遭槍擊身亡,引發其支持者的遊行示威活動,後演變成嚴重騷亂和暴力衝突。至發信時,已有160人在騷亂中喪生。

臉書隨後回應稱,對人權組織提出的問題感到“深切擔憂”,已經派出代表團前往埃塞調查情況,並加強對有害內容的審查。但從效果上看,並沒有遏制仇恨言論在網絡世界的傳播。

類似的情況在斯里蘭卡、緬甸、印度等國家均有發生。去年5月,臉書就其在2018年斯里蘭卡騷亂中發揮的負面作用公開道歉,承認平臺上的一些仇恨和煽動性言論可能助長了反穆斯林暴力行爲。當年斯里蘭卡佛教徒和穆斯林發生衝突,導致至少3人死亡20人受傷,大量清真寺和穆斯林企業被燒。

負責調查該事件的人權諮詢公司Article One在去年發佈的調查報告中提到,臉書在斯里蘭卡的日活躍用戶有440萬人,但負責審查平臺上僧伽羅語內容的工作人員只有2人。僧伽羅語是斯里蘭卡佛教徒使用的語言。

該帖子被另一名用戶舉報,6天后臉書回應稱,該帖子並未違反仇恨言論政策。

以臉書和推特爲首的社交媒體平臺通常以言論自由作爲拒絕加強監管的原因。當他們上週相繼宣佈永久封禁特朗普的賬號,瞬間激怒了爲取締仇恨言論奔走多年未果的海外人權組織,指責其在政策落實上沒有統一標準。

互聯網維權組織Access Now政策總監帕雷羅(Javier Pallero)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社交媒體平臺對待特朗普和其他國家的態度應該保持一致,早就該採取類似措施。但事實上,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科技巨頭們在關鍵時刻要麼遲到,要麼缺席。

前聯合國言論自由觀察員凱伊(David Kaye)則認爲,巴西、印度等其他國家政客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也應該受到審查,但社交媒體平臺如何正確運用權利是最大的難題。他表示,接下來全球範圍內的監管需求將進一步提高,科技巨頭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滿足需求也還未知。

臉書及其旗下的Instagram和WhatsApp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月活躍用戶超過27億,其中90%生活在美國境外。特朗普最愛用的社交媒體推特在全球範圍內也有1.9億日活躍用戶。

臉書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表示,平臺禁止煽動暴力的政策適用於所有用戶。但《紐約時報》指出,許多激進分子選擇臉書作爲交流平臺的原因就是它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同時又缺乏統一的規則。在很多時候,即便收到警告,臉書也不會採取行動。

上週以來臉書的確加強了對國外賬戶的干涉,包括關閉了一個伊朗官方媒體和一些烏干達政府官員的賬號。烏干達大選在14日拉開帷幕。臉書表示,這些行動與特朗普無關。

但科技巨頭單方面行動的合理性也遭到歐洲國家質疑。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提出,封殺特朗普的做法“有問題”。默克爾的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11日表示,言論自由權可以被幹預,但要在法律框架進行,而不是以社交媒體平臺管理層的決定爲依據。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也表達了反對意見。

推特首席執行官多爾西(Jack Dorsey)14日在推特上發文稱,他並不爲特朗普賬號被封感到慶幸或驕傲,但相信這是正確的決定。多爾西坦言,此舉將對開放和自由的互聯網產生負面影響,但這是公司爲自我調整而做出的商業決定,非政府行爲。

在國會大廈騷亂後,推特更新了其“公民誠信政策”的相關內容,規定不允許使用該平臺操縱或干涉選舉等公民程序,並明確表示違反政策5次以上的賬號將被永久封禁。

不少批評者指出,科技巨頭們的所有決定都是基於商業利益,而非人權。在臉書最大的用戶市場印度,臉書被詬病因爲怕激怒總理莫迪,而拒絕對政客的反穆斯林言論進行監管。

印度國會領導人甘地(Priyanka Gandhi)曾在推特上發文稱,臉書在印度是被執政黨控制的。

印度數字權利組織Software Freedom Law Center創始人喬杜裏(Mishi Choudhary)表示,刪除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內容繞不開言論自由,但一旦涉及煽動暴力,這就是民主、法律和秩序問題 。

也有一些國家對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制度感到不滿,尤其是在一些民粹色彩強烈的國家。波蘭執政黨法律與正義黨(PiS)已經出臺法律草案,禁止社交媒體平臺刪除用戶言論或封禁賬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