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的今天

2019年1月16日

被譽爲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與世長辭

他是沒留過洋的核物理學家

他是中國“氫彈之父”

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他是于敏院士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

我們深切緬懷他

    物理天才,走上科學研究路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現爲天津市寧河區)。

1941年,成績優異的他轉學至著名的耀華中學。正是在這裏,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紓困興國之路。

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各科第一聞名全校,後以學校歷年之冠的成績從天津耀華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

1937年在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與小學同學(右1于敏)

1945年,轉入北大物理系後,他的學號1234013總在各科成績榜單中位列第一,成爲衆所周知的明星學號,許多人的腦海裏,依然留存着關於這個學號和這位“學神”的傳奇記憶,當其他同學大都只能拿60分的時候,于敏可以輕鬆拿到滿分。

也是在這裏,他認識了20年後,一起爲中國氫彈研製立下汗馬功勞的鄧稼先。

1951年,于敏在新中國組建的近代物理所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這位“北大歷史上少見的好學生”,被慧眼識珠的彭桓武和錢三強看中,調入1950年纔剛剛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當時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的原子核理論研究。

他的才華很快顯露出來,到1960年時,于敏已與合作者一起發表了關於費米系統和原子核相干效應等一系列居於國際前沿的研究成果,與後來國際上頗具盛名的相互作用波色子模型十分相似。

就在於敏帶着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眼看要在基本粒子研究中做出重大成果的關鍵時刻,一次談話讓他的人生從此轉向。

    隱姓埋名28年

填補中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1961年的一天,錢三強找到于敏,告訴他,組織上希望他“轉行”到“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研工作。同時,也告訴他,搞氫彈是很難的事情,它牽扯科學、技術、工程各個方面多個學科,並且不太符合他的興趣,問他願不願意?

面對這次任命,于敏沒有做太多思想鬥爭。在抗戰淪陷區度過童年的經歷使他立志讓中國不再受人欺負。從事科研期間,美國絕不允許中國搞氫彈的霸權行爲,讓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

20世紀90年代初,于敏與夫人孫玉芹

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于敏的人生軌跡,自此之後的28年,他的名字徹底消失在公衆視野中,成就著述不能發表,甚至他的工作性質和行蹤,連親人都知之甚少。直到1988年他的身份才得以解密,他的妻子孫玉芹感嘆“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祕密工作的”。 

   許諾踐諾,設計出于敏構型    

許諾易,踐諾難。相比於原子彈研究,于敏等人進行的氫彈研究完全是摸着石頭過河。這個沒有留學背景的年輕人,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一點點探索着氫彈理論。他和黃祖洽、何祚庥一起,領導輕核理論組,在4年的氫彈預研中做了大量工作,探討了氫彈中的多種物理過程和可能結構。

1964年,羅布泊上空升騰起了一朵蘑菇雲,原子彈試爆成功。在完成原子彈試爆後,毛主席指示說:“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5年9月,于敏調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我國核武器研究主戰場匯合。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等部主任,帶領各科研隊伍睡鐵牀,鋪稻草,羣策羣力,開始了一場“百日會戰”。

1965年年底,鄧稼先和于敏共同拿出一個後來轟動世界的“鄧-於理論方案”。

于敏和鄧稼先

這個關鍵突破以後,整個氫彈的研製一下子駛入了快車道。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爆成功。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氫彈試驗的成功,使中國先於法國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之後,于敏又和他的老搭檔鄧稼先投入了我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並一同寫下了《關於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此後,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和鄧稼先的建議方向進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更讓中國趕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淡泊名利,堅守一世寧靜    

數十年祕密奉獻的隱士生涯,讓于敏面對外人時,養成了謹慎少言的習慣,他不喜歡接受採訪,直到今天,他的事蹟也鮮見於報端,公開露面也只有兩次,一次是1999年9月18日,國家爲兩彈一星元勳授獎,他作爲代表發言;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爲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作代表發言

2015年1月9日,89歲的于敏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于敏愛讀岳飛的《滿江紅》,他視功名塵與土。于敏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用行動詮釋“鞠躬盡瘁”。

回憶起自己的人生,于敏曾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

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

受命之日,寢不安席

當年吳鉤,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

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

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來源|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編輯 | 王璐瑤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