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作家作品的時候,我很少把作品的某句話貼出來,原因我比較懶,還需要去網上搜索查看。雖然我看過某部作品,但不可能哪段話哪個句子都牢記在心。一兩年前我玩自媒體,還願意費這個勁,但後來……你懂的,後來就不願意費這個勁了。我還曾經爲了寫感想有理有據,專門去書裏面把某句話打在電腦上。

一般我討論作品都是泛泛而論,如果結合段落,再談感想,雖然比不上中文系畢業的,但作爲業餘的也夠用。

之前就多次討論過太宰治。其實不止我一個人覺得太宰治的表達方式非常直接(之前的帖子裏就說過),只是因爲前期很多中文系畢業的(或業餘而專業的)都同情於太宰治,而沒有說他的作品其實真沒那麼好,否則他的作品就不是“小衆”了。專業人士沒有說的話,即便我懷疑某個作家,也沒底氣去說。——我在某平臺還說過笛安的作品如何不好,結果被好好地教訓了一番。

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的來襲。因爲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爲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

太宰治寫的句子。

有人說太宰治表達痛苦,直抒胸臆,是因爲不自制。真正的大師,並非沒有寫金句的才華。只是他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思緒的輸出,如何以最具藝術性的方式去創作文本,而非讓作品變成自己直接的傳聲筒。——這是我引用的別人的話。

直抒胸臆固然能讓讀者共情的門檻大大降低,但也失去了那種借景抒情的朦朧美。

——以上是我引用的別人的話。

直抒胸臆,不是太宰治不自制,也不是他的技巧出現了什麼問題。而是他受的傷不夠深。

我們大部分喜歡寫作的人,開始的時候都喜歡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其實網文裏面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也不少,所以很多人喜歡網文——表達什麼都明白,很多人不喜歡彎彎繞。比如《贅婿》裏面刻畫跟寧毅下棋的一個老頭,刻畫這個老頭“說一套做一套”。《贅婿》裏面那種直抒胸臆的刻畫方式不少。

我們說,描寫一個人是不是“說一套做一套”,要從這個人的行爲來判斷,而不是作者直接說。也許讀者看了這個人的行爲,覺得“他”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呢?

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是因爲自己受傷不夠深。所以這是情感問題,不是技巧是否純熟的問題。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裏經常喊疼(化身葉藏),他從一開始就喊疼。比如父親問他要什麼禮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會讓父親覺得不正常。所以他的願望就遵從了父親的意思——讓父親看起來正常。

後來的經歷,比如在酒吧,遇到酒吧女。還和一個混混在一起過。後來和一個女人有了那種關係。他還有良子。總之呢,具有太宰治影子的葉藏,生活雖然悲慘,但還沒有到了被所有人拋棄的程度。

一個人如果正到了被所有人拋棄的程度,那根本沒有心情再說什麼至理名言了。這種感覺一定特別絕望,壓抑,想說而無法說。因爲說出來別人會嘲笑,不說又壓抑。這種心理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用細節來展示行爲,語言,不是文學中的刻意裝X。一個人受傷不夠深,還有至少一個傾訴對象,那他的痛苦就還有出口,所以這種傷也只能用“直抒胸臆”來表達。

含蓄地表達痛苦,也不僅僅是爲了借景抒情的朦朧美,而是爲了讓讀者自己去判斷,作品中的人物,究竟是好還是壞,究竟是懦弱,還是勇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