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譜規定:

(1)“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2)“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一虛一實”。

(3)“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人難侵”。

(4)“尾閭正中神貫頂”,“上下一條線”。

一、虛實比例

根據太極拳理論,在一切動作內都必須分清虛實,所以練拳時要注意使動作處處有此一虛一實。爲了做好虛實的調整,首先必須認清虛實的正確涵義。所謂虛,不是全無力量;所謂實,亦非全部佔煞。以雙腳來說,虛不是在這一隻腳上全無荷重,實亦非全部荷重都放在這一隻腳上(提腿、獨立和解脫擒拿等拳式例外),而不過是使虛比實的荷重輕些。這一虛實名詞的產生,在力學上來說,是由於人體總荷重的重心常有偏移。當重心偏移到右邊時,則成爲右足實而左足虛,偏左時,則又成爲左足實而右足虛。上面說過,太極拳動力本身就產生於重心偏差的倒換中,如果沒有偏差,就是說重心正擺在中心線上,那就會形成雙重,失去動力而形成滯重的毛病。此時如果將雙手虛虛棚起,就可成爲雙沉的 功手,可使運動重新獲得轉換的動力。

虛實不是固定的,它隨着拳式變化而變換。在開始學拳時,宜採取大虛大實的

姿勢,如二八之比(二八之比是指兩腳負重的分配比例,如以全身重一百斤爲例,則一腳負擔二十斤,另一腳負擔八十斤)。隨着功夫的熟練,就要轉爲小虛小實的姿

勢,如兩腳的負重分配比例爲四六等。經過這種緊湊功夫以後,由於動度變小,即可使虛實變換得更加靈活。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因而可以做到不滯住於某一面,不專注於某一點:例如某式應注意左手,則能毫不費力地立即轉到左手上。這樣就可使人在練拳時有左右逢源的感覺,產生圓活如珠滾在盤上的趣味。從姿勢上說,在任何變換下,皆不能使“中土離位”;不離位才能前後左右變換而不受阻。若身體偏於一邊來進行變換,就須經過調整才能靈換過來。這是一個失勢的空隙,並且因爲多了一道手續,使行動轉慢,坐失良機。這用太極拳術語來說,稱爲失機。失機、失勢是太極拳的大病,所以變換虛實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況下,纔可以達到靈活轉換的要求,這是必須掌握的重要關鍵之一。

二、三種基本虛實

(1)腳的虛實—一腳的虛實劃分,就是一隻腳負擔重些,另一隻腳負擔輕些。按照力學原理,身體重量的重心若位於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可使兩腳均有着落,稱爲半輕半重如圖。如果重心位置超出了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則那隻虛腳就會因過虛而產生浮擺的現象,成了偏輕偏重的病象。

另外,在運勁或發勁時,動作要做到曲蓄有餘。即使在發勁後,四肢亦仍不應十分伸直。因爲一經伸直,在變換虛實時,就要先將直變彎,然後才能倒換伸縮。而如果是手足處於曲蓄有餘的姿勢下,則觸之就可旋轉自如,不必分心於倒換之中,這是使動作能自動化的基礎。

總之,太極拳對於雙腳的虛實要求,無論在何時何地,都須有此一虛一實的倒換,尤須逐步收小比例,使虛實的轉變加快。如果雙腳虛實換得不快,就不能適應手的變化,使上下不能相隨,就要分成兩歧,破壞了動作要周身一家的要求。

(2)手的虛實——凡是勁運到手上棚時,此手爲虛,運到手下沉時,則此手爲實。太極拳兩手的動作,和兩腿動作一樣,也要劃分虛實,即或雙手雙按時,如六封四閉這一拳式,亦是按四六比例來劃分的。不過手的虛實比例比腿稍有不同:功夫精進後,它的比例除個別拳式外,都在三七至四六之間,比例是大的。這是爲了做到沉着松靜,專主一方,使以一方爲主,另一方爲賓而規定的。尤其重要的是,不但肢體要換得靈,而且意氣更要換得靈,使意氣不滯於一手,特別是右手。

(3)手與足的虛實——劃分虛實最費功夫的,要算是一手一足上下的虛實劃分。而保健和技擊上最有作用的,也是這種手與足上下的虛實劃分。這是使步法做到連隨的核心。其要求和做法是:如右手下沉爲實,則右足必虛;等到右手轉到上擁爲虛時,則右足就隨上面的手轉爲實;這樣做,稱爲“上下相隨的分虛實”。所以在太極拳《打手歌》內說:“棚搬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練拳時要充分檢查每一個動作是否達到了這種上下相隨的要求。以練一趟架子來說,內中姿勢是多種多樣的,變換姿勢又是那樣地頻繁,要做到上下相隨,當然得費一番功夫,才能掌握得熟練。這種變換,除了邁步時手隨足來變換虛實外大多數皆是足隨手來變換虛實。總之,能做到一手一足的上下虛實,則重心位置可不出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使左右腿均有着落,故內勁可得到中正;內勁中正了,才能支撐八面。這種虛實歸納到地面上的足部落點來說,是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只有具備了這種上下相隨的虛實,步法才能輕靈不滯,進退自如,纔可以連隨於人而不致發生丟頂的病象。同時,在熟練後推手時,只要注意與對方接觸的一隻手,則其他一手、兩足均可由此養成上下相隨的習慣,而不必再予分心,能得到自動配合的效果,也是動中求靜而得靜的關鍵。

三、虛實的掌握

上面說過,太極拳是以分清虛實和由重心偏移而產生的偏心力矩作爲動力源泉的,這是最省力的機械作用,可使人歷久不疲。練拳時只要挪動一下重心,就可以動作起來。這種虛實鍛鍊的程序,首先是雙足的虛實,其次是雙手的虛實,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一手一足上下的虛實。太極拳在練一趟架子時,雙手爲了能夠弧行圈走,須忽虛忽實地不斷變換,從而促使雙足必須隨着手的虛實而調整虛實。同樣,雙足在進退時都是虛邁而出,邁到其點再落實而變爲實的。這是太極拳一般的邁步要求,因此手就要隨着足的虛實而變換虛實。這些都屬於上隨下和下隨上的上下相隨的要求,練太極拳必須遵循這個要求,並養成這種習慣。久習久練,一旦練成習慣,則人來時自然能產生自動的“連”,人走時又可自然地產生自動的“隨”,再也用不着多費心意來指揮動作了。

四、輕重浮沉與虛實

劃分虛實,粗看起來,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但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細緻和多式多樣的學習過程。因此,爲了更好地學習虛實,就必須進一步瞭解輕重浮沉四者與虛實的關係。拳論說:“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勞不及泉之嘆”,這說明了其重要性。

爲了細緻地掌握這種虛實,應該在各個拳式中細心捉摸,找出缺點一一加以糾正。這時有六個關鍵必須掌握,掌握了這六個關鍵,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功手,而不是病手。

(1)要“半”,不要“偏”—所謂“半”,是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而言的,這是一種位於方圓圈內的偏心,是正確劃分虛實的標準。所謂“偏”,則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已超出上述範圍,致使偏心出了方圓圈,是虛實分得太過的緣故。所以“半”就是有着落,不爲病,而“偏”則已無着落,是病。因此分虛實時要“半”,不要“偏”。

(2)要“沉”,不要“重”—所謂“重”,是指過於填實而產生滯的現象。所謂“沉”,是指雖爲下沉,但仍能“自爾騰虛”,也就是說,沉是在上下相隨之中產生的:如足下沉爲實,而手上棚爲虛,就可使實中有虛,因此“沉”不爲病,

而“重”爲病(但半輕半重除外)。所以分虛實時,要“沉”,

不要“重”。

(3)要“輕”,不要“浮”——“輕”是在方圓之內使動作表現出輕靈而有着落,而“浮”是出了方圓,使足跟浮起縹渺無着落,也就是虛得太過,因此浮是一種病象。所以,分虛實時,要“輕”,不要“浮”。

(4)三個無病的虛實—練拳時應該學習並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三個無病的虛實。在這三個虛實中,又以“雙輕”、“雙沉”功夫比較細緻難做,做不好,就有流入“雙浮”和“雙重”的可能,這是要充分加以注意的。特別是“雙輕”、“雙沉”的功手和“雙浮”、“雙重”的病手,在手足轉移中僅有毫釐之差,因此更應防止這種差之分毫、謬之千里的可能發生。

(5)隅手是補救偏重、偏浮①的重要措施——在個人單獨練習時,是可以做到變換虛實而不出隅的要求的,也就是不致出方圓而發生偏重、偏浮的虛實。但是,與人推手時,已關係到兩方面的事情,決不能憑主觀願望片面地想不出隅就可以不出隅。如果對方採用採、的隅手來硬拿、硬擊,則自己有時也難免要出隅。因此,就不得不用隅手來補救這種出隅的虛實,使之重新回覆到方圓內來,達到半輕半重的虛實。例如,右手出隅、左手出擊;人迎左手,則右手又可迴歸到方圓四正之內。這是補救自己虛實出隅的手法。

(6)要做好虛實,不要忘卻隅手——例如在推手時,如果對方是一個大開大展的俯仰傾斜者,常想用出隅的手法來制人,那麼這時如果不敢採用或不習慣於採用隅手來對待他的隅手,而還是想用四正來對待他的四隅,與之沾粘劃圈地推動不已,則這樣的動作就違背了隅手對隅手的規定,會使自己不自覺地產生偏重、偏浮的虛實,可以說這是慣於使用四正的一種缺點。所以,拳論說:“採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機”,這恰好地說明了隅手的重要性。若忘卻隅手的掌握,就會使虛實的偏重、偏浮得不到糾正,並且還會促致自已進一步出隅。這是慣於四正忘卻四隅,成爲“一條腿”所產生的缺點。

爲了便於掌握第四個特點,將其要點概括如下。

(1)分清主要的三個虛實,即腳的虛實、手的虛實和一手一足的虛實。

(2)注意調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與腳的虛實,這是“上下相隨人難侵”的主要關鍵。

(3)要根據輕重浮沉的原則,經常檢查自己劃分虛實中的缺點。

(4)要做到雙輕、雙沉和半輕半重這三個無病的虛實,這要刻刻留心,久久鍛鍊才能養成。

(5)推手時不要忘卻“隅手對待隅手”的原則。四正手與四隅手要相互轉換,兩者俱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