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有這樣一個“企業專家”,年輕時放下做得風生水起的事業,回鄉投身新農村建設,一待就是12年。

有這樣一個“致富專家”,在病牀上仍放不下邊區羣衆,助力全國6個貧困村脫貧致富,以“一帶六”開拓扶貧新路徑。

這位“專家”,既不是學者,也不是教授,而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也是一位江蘇“最美基層幹部”,更是一個“土專家”——一個專門和土地打交道的專家。

村民盼着“葛專家”

葛劍鋒回村任職已12年。回想起2009年剛回村的那段日子,葛劍鋒說,就是苦,放現在這個年齡都不一定能過得來!

“你管企業是‘專家’,回村也一定是‘專家’。”當市鎮兩級領導找到葛劍鋒,提出希望他這個“專家”回村幫鄉親們一把時,葛劍鋒好幾夜沒睡好,在書房裏來回踱步。

老百姓知道了這個消息,主動敲門跟葛劍鋒“談心”,一聲又一聲“我信你”“我跟着你幹”,讓葛劍鋒下定決心幹一場,回村當起了村書記。

回村以後,葛劍鋒接連一個月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馬不停蹄地理舊賬、看合同,又帶着村幹部跑項目、談合作,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填補上了“倒掛賬”,當年實現可用財力正增長,老百姓對葛劍鋒豎起了大拇指。

“我們的工業‘低產高耗’,雖然土地租金收入高,但我們肯定要捨棄這條路。”班子會議上,葛劍鋒的話讓大家很喫驚。不靠廠房租金,又靠什麼收入?

“靠農業發展。”葛劍鋒腦子活,眼界也寬,他注意到江蘇鎮江有個“三農大咖”趙亞夫,一連跑了3趟,終於把趙亞夫請到了善港。

在寸土寸金的蘇南地區,農業用地十分緊張。趙亞夫提出了很多發展生態農業的硬性要求,本想讓葛劍鋒“知難而退”。但葛劍鋒卻讓趙老刮目相看,僅用了1個多月,就實現了2000畝農田連片、溝渠連通,基本達到用地要求。

“趙亞夫主任擔任善港村生態農業首席顧問的事敲定了。”葛劍鋒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宣佈。

葛劍鋒的“幹一場”,一干就是12年,善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20年年底,善港村近4000畝土地全部由合作社流轉、村集體企業經營,建成了九大農業基地,老百姓每戶每年能有8000元到12000元不等的分紅,農業基地提供了近300個就業崗位,在基地務工的勞動力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善港村各級榮譽拿了50多項。

“我們以前是周邊最差的村,現在不僅趕了上來,還比他們快了一大步。”善港村村民議事會理事長邵國芳說。

60萬公里行程走出整村幫扶新路子

“葛書記,我們高峯村文化禮堂裝修好了,又要產業分紅,全村老百姓讓我給你打個電話,邀請你元旦一定過來。”貴州省銅仁市沿河縣中界鎮高峯村黨支部副書記羅文武高興地跟葛劍鋒通電話。

高峯村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水少、地少、石頭多。2018年以前,羅文武常因“投資不當”而賠本。

一切在2018年3月6日之後慢慢發生轉變。那天,高峯村迎來了“土專家”,葛劍鋒帶着善港扶貧工作隊一待就是近3年,和高峯村的老百姓同喫同住同勞動,手把手地帶着高峯村抓黨建、塑文化、強治理,還建了有機產業園、茶葉公園、生態養殖基地,貧困戶就近到農業基地務工增收,突破了高峯村的農業發展瓶頸。

2019年年底,高峯村實現高質量脫貧,比預定脫貧計劃整整提前了1年。“我們信葛專家,他是真心實意來幫我們的。”高峯村82歲的羅來鳳老人在家鄉義務扶貧10年,打心眼裏敬佩這個“專家”,兩人每次見面都要暢談很久。

高峯村不是葛劍鋒扶貧的第一個村。從2012年開始,葛劍鋒先後幫扶陝西方塔村和侯溝門村、江西沃壤村、湖北楊柳溝村、江蘇二壩村等全國6個村。

方塔村的蘋果長得好,但賣不出去,葛劍鋒幫着找銷路、提技術,原本每斤8元的蘋果賣到了每斤20元;楊柳溝村的辣椒鮮爽,但爛在地裏的多,葛劍鋒幫着建起了辣椒加工廠,“善楊”牌辣椒油賣到了全國各地;二壩村的集體經濟幾乎爲零,葛劍鋒出點子、拉項目,幫着建起了農文旅一條街,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善港扶貧”招牌在全國各地打響。“人人都知道葛書記是專家,他也是個‘網紅書記’,我們相信他。”江蘇豐縣大沙河鎮二壩村黨支部書記唐世營說。

人心齊,泰山移。到2020年年底,葛劍鋒帶着善港工作隊到邊遠山區,累計行程達60萬公里,探索出“黨建、文化、治理、產業、生態”的“五位一體”整村幫扶模式。

“我們如期兌現了1031天前對高峯村老百姓許下的承諾,咱們今年元旦就在高峯村過!”葛劍鋒掛斷羅文武的電話,拿起那隻陪了他10年的“出差專用”帆布包。

10012名學員帶上“乾貨”回家

“我們村土壤好、水域好、水稻產量高,我想回去後在村裏搞塊試驗田,種植你們的有機水稻。”沿河縣土地坳鎮五四村黨支部書記王貴和在善港農業基地跟葛劍鋒聊着。王貴和來善港村已經四五趟了,每次來都有新收穫。

幫扶了全國6個村後,葛劍鋒發現許多村想要學善港,但他又沒時間和機會一個一個村跑。經過一番調研和思考,他決定再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將6個村的幫扶經驗總結起來,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幫扶經驗,讓更多貧困地區學習、推廣。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一個好支部。”葛劍鋒深刻認識到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還需打造激發內生動力的扶貧“孵化器”。

說了算,定了幹。2018年5月,葛劍鋒創辦善港農村幹部學院,第一期“蘇州-銅仁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成功開班。

葛劍鋒又多了兩個身份:是老師,又是學生。每一期培訓班,葛劍鋒都堅持做到“三個一”:講一堂課,把滿滿“乾貨”帶給學員;開一個座談會,將心比心地和學員認真交流;聽一場彙報,向學員學習貧困村治理經驗。

葛劍鋒對農村人才培育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年級轉觀念、激動力,二年級定項目、學技能,三年級闖市場、增效益,這樣才能培育出能引領、能致富、能傳承的致富帶頭人,讓他們帶着“乾貨”回鄉,帶領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葛劍鋒對課堂負責,對學員上心。爲了上好一堂課,他曾扛着小馬紮,帶病堅持爬上了高峯村“紅巖”,累了就停下來坐一會兒,一公里的路走了近1個小時,只爲實地去看一看學員養的黑山羊的情況。

在國務院扶貧辦產業扶貧帶貧減貧機制培訓班上,葛劍鋒說:“我們沒有歷史積累,沒有資源稟賦,我們的起點很低,但只要我們肯幹苦幹,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坐滿了來自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學員的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農村幹部學院既是農民脫貧路上的“加油站”,更成了凝聚黨心民心的“大課堂”。在“葛專家”的帶領下,到2020年年底,已經有來自甘肅、西藏、貴州等地的10012名學員在善港農村幹部學院學成歸鄉,學員創業成功率達83.5%,累計帶貧減貧5萬多人。

“不負榮譽,再接再厲,更好的日子在後頭。”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腳踏實地,葛劍鋒始終在用真心、真情、真幹,磨礪初心,擔起使命,勇做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探路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