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人们期待的是满满的亲情,孩子们期待的则是每年都少不了的压岁红包。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压岁钱寓意保佑平安,是长辈给晚辈的心意和祝福。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准的提高,孩子手中的压岁钱也是“水涨船高”。如何帮助孩子管理好在他们意识中认为是专属于自己的财产,着实考验家长的智慧。

压岁钱是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压岁钱一路看涨。过完春节,不少孩子都成了“小土豪”。强行没收压岁钱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任由孩子处置又不妥当,让孩子自主管理压岁钱,并引导他们学习理财,通过合理引导,正确教育,让孩子学会管理零花钱,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然而,在孩子的压岁钱上,比理财更重要的是别让压岁钱“变味”。众所周知,压岁钱的本意是“礼轻情意重”的真情祝福。给孩子的压岁钱不在多少,而在于对孩子的真情真爱。当孩子接过压岁钱,感受到的是长辈满满的爱意,浓浓的祝福。这样的压岁钱,才能达到“礼轻情意重”的本意,既让孩子因“钱”欢喜,更让孩子的心灵因“情”感动。

遗憾的是,不知何时起,在大人之间的相互攀比中,孩子的压岁钱也沾染上了功利色彩,给的钱款数额越来越高,压岁钱的“行情”也一路看涨。在这种相互攀比中,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数额不断升高,随之而来的压力自然越来越大。问题的关键是,如此无节制的相互攀比,只会让压岁钱数额越攀越高,没有可预见的止境。当压岁钱数额升高到一定程度,必然超出大人的承受能力。这样的压岁钱,远远背离了压岁钱的祝福本意,完全变了味。孩子原本对压岁钱因“钱”产生的内心欢喜、因“情”生发的心灵感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由欢喜变成对钱款数额不断攀升的惊喜,由惊喜变成在乎钱多钱少,由在乎钱多钱少变成孩子之间的相互攀比。处于这种心态下的孩子,对压岁钱的欢喜和感动都会逐渐消失,剩下仅仅是钱多钱少相互攀比。

此时的压岁钱,不仅成了大人的负累,成了“面子钱”、“功利钱”。而且对孩子会造成反向的负面教育,使孩子学会相互攀比,大手大脚花钱,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污染了孩子的心灵。这种污染的危害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却如“温水煮青蛙”,慢慢的从量变到质变。一些孩子从小就在吃穿上攀比,花钱也毫无节制,或许与压岁钱“变味”有关。正因此,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利用压岁钱理财,更为重要的是,在派发压岁钱上,不让压岁钱变味,成为“面子钱”、乃至“功利钱”,避免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须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大人的言行直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如果大人派发的压岁钱“变味”,对孩子没有一点负面影响显然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