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国涛的办公室,首先看到的是茶桌上摆放的上百个样品,它们由建筑泥、河道淤泥、煤渣、钢渣等材料烧制而成。“许多原料在外人眼中就是垃圾,却是用来制作新型墙体材料的宝贝。”看着桌面上的样品,张国涛格外喜爱。

在参加工作的10年中,张国涛去过山西、陕西、江西等地,煤渣、粉面灰、炉渣等制作新型墙体的材料是他的最爱。凭借着满腔热爱和刻苦钻研的劲头,张国涛先后申请专利84件,其中发明专利58件,实用新型专利20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已授权专利30件,通过创新不断为公司拓宽发展之路。

“就喜欢倒腾实验室的瓶瓶罐罐”

“你们提供的原材料少了一道加工工序。”12月14日下午,佛山金意绿能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意绿能”)实验室内,看着供货商提供的原料烧制出的样品,张国涛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10年前,张国涛连许多制作新型墙体的材料都还分不清楚。2010年,张国涛从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从大学开始,他就爱鼓捣一些实验。“就喜欢倒腾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张国涛说,看着各种化学试剂产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难以抵抗其中的乐趣。

毕业后,张国涛来到了金意绿能,和许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刚到公司时他也有些迷惘。“前进的方向都在实验室里。”张国涛说,调釉、喷釉、印花,越基础的工作反而让人快速进步。

周末、每天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是张国涛最喜欢的时段,他可以做自己还未尝试的实验,去熟悉白天还未掌握的技能。“那个时候没有机器,都是人工操作,比如喷釉,必须掌握好尺度。”张国涛回忆,那时人工操作非常辛苦,许多人都坚持不下来。

当时和张国涛一起进公司的20多个人只剩下他一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学习,他也成功出师,独当一面。“做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张国涛说。为了开展新型墙体材料研究,他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山西、福建、河南、河北等地方。如今,他能够清楚地判断出每个地方的材料特点,帮助公司开疆拓土。

10年以来,张国涛从一名小职员成长为研发部经理,设备在更新,技术在改进,自身在成长,但唯一没变的就是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创新就是不断适应变化与发展”

自动布料、辊道窑烧成、自动卸围边、自动卸板、自动整板……金意绿能生产车间内,辊道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生产,每天这里的产能达到200立方米,远远超过了同类型的窑炉。

而在几年前,公司还在为如何搭建生产线而苦恼。传统的辊道窑几乎都是一条笔直的生产线,这就要求生产车间要达到足够的长度。金意绿能的生产车间长度为260米,而两节窑炉加起来有546米。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放下超长的窑炉呢?这成了公司发展的一道坎。

2017年,以张国涛为首的研发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车间不够长,就把窑炉分成两节。”据张国涛回忆,窑门能否耐受高温是当时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耐高温的问题,他当时找到厂家,尝试使用多种耐火材料,设法分散窑门的温度,并通过安装冷却系统、导流板系统、燃烧控制系统等,使得辊道窑保持快速高效运转。

张国涛(右)正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尝试,张国涛在全国首创多段结构辊道窑高温发泡烧制。今年6月,辊道窑正式投产,窑炉外宽达到4米多,是业内最宽的窑炉。

“窑炉内部空间的扩大使得烧制时间缩短,产能增加,产品优等率也提高了。”张国涛说,根据客户的需求,还可以对产品比例进行调整,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如今,辊道窑已经投入使用,但如何进一步优化升级,成了摆在张国涛面前的新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创新,就是不断适应变化与发展。”张国涛说,目前金意绿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90%,要想不断提升变废为宝的能力,就需要习惯与难题为伴。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周传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