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國濤的辦公室,首先看到的是茶桌上擺放的上百個樣品,它們由建築泥、河道淤泥、煤渣、鋼渣等材料燒製而成。“許多原料在外人眼中就是垃圾,卻是用來製作新型牆體材料的寶貝。”看着桌面上的樣品,張國濤格外喜愛。

在參加工作的10年中,張國濤去過山西、陝西、江西等地,煤渣、粉面灰、爐渣等製作新型牆體的材料是他的最愛。憑藉着滿腔熱愛和刻苦鑽研的勁頭,張國濤先後申請專利84件,其中發明專利58件,實用新型專利20件,外觀設計專利6件,已授權專利30件,通過創新不斷爲公司拓寬發展之路。

“就喜歡倒騰實驗室的瓶瓶罐罐”

“你們提供的原材料少了一道加工工序。”12月14日下午,佛山金意綠能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意綠能”)實驗室內,看着供貨商提供的原料燒製出的樣品,張國濤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

10年前,張國濤連許多製作新型牆體的材料都還分不清楚。2010年,張國濤從山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從大學開始,他就愛鼓搗一些實驗。“就喜歡倒騰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張國濤說,看着各種化學試劑產生反應,生成新的物質,難以抵抗其中的樂趣。

畢業後,張國濤來到了金意綠能,和許多剛畢業的學生一樣,剛到公司時他也有些迷惘。“前進的方向都在實驗室裏。”張國濤說,調釉、噴釉、印花,越基礎的工作反而讓人快速進步。

週末、每天下班後的休息時間是張國濤最喜歡的時段,他可以做自己還未嘗試的實驗,去熟悉白天還未掌握的技能。“那個時候沒有機器,都是人工操作,比如噴釉,必須掌握好尺度。”張國濤回憶,那時人工操作非常辛苦,許多人都堅持不下來。

當時和張國濤一起進公司的20多個人只剩下他一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練習、學習,他也成功出師,獨當一面。“做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張國濤說。爲了開展新型牆體材料研究,他去過很多地方,包括山西、福建、河南、河北等地方。如今,他能夠清楚地判斷出每個地方的材料特點,幫助公司開疆拓土。

10年以來,張國濤從一名小職員成長爲研發部經理,設備在更新,技術在改進,自身在成長,但唯一沒變的就是他對這份職業的熱愛。

“創新就是不斷適應變化與發展”

自動布料、輥道窯燒成、自動卸圍邊、自動卸板、自動整板……金意綠能生產車間內,輥道窯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生產,每天這裏的產能達到200立方米,遠遠超過了同類型的窯爐。

而在幾年前,公司還在爲如何搭建生產線而苦惱。傳統的輥道窯幾乎都是一條筆直的生產線,這就要求生產車間要達到足夠的長度。金意綠能的生產車間長度爲260米,而兩節窯爐加起來有546米。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空間裏放下超長的窯爐呢?這成了公司發展的一道坎。

2017年,以張國濤爲首的研發團隊開始研究如何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車間不夠長,就把窯爐分成兩節。”據張國濤回憶,窯門能否耐受高溫是當時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爲了解決耐高溫的問題,他當時找到廠家,嘗試使用多種耐火材料,設法分散窯門的溫度,並通過安裝冷卻系統、導流板系統、燃燒控制系統等,使得輥道窯保持快速高效運轉。

張國濤(右)正在檢查設備運行狀況。

經過兩年多的不斷嘗試,張國濤在全國首創多段結構輥道窯高溫發泡燒製。今年6月,輥道窯正式投產,窯爐外寬達到4米多,是業內最寬的窯爐。

“窯爐內部空間的擴大使得燒製時間縮短,產能增加,產品優等率也提高了。”張國濤說,根據客戶的需求,還可以對產品比例進行調整,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如今,輥道窯已經投入使用,但如何進一步優化升級,成了擺在張國濤面前的新問題。“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所謂創新,就是不斷適應變化與發展。”張國濤說,目前金意綠能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過90%,要想不斷提升變廢爲寶的能力,就需要習慣與難題爲伴。

文圖/佛山日報記者周傳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