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某家一定要出大学生”说“鸡娃”

幸福的生活靠个人努力争取,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实话,某二代除外。然而每个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大小,每个人的幸福一般齐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量力而行,见好就收。人心无尽,不仅徒劳,甚至很有可能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鸡娃”也是一样,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天然宝藏,也需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老某家一定要出大学生”,说这话的是孩子的爷爷,不是因为吃过不识字的苦,而是因为承包工程赚了俩钱,而是把读大学当作了一种颜面。

光说不行,得有行动。于是在他的孙子没有考入高中的时候,花钱送入了私立学校。他是这么想的,只要花钱很,铁杵也能磨成针。

其实他这么做,首先笔者就不赞成,因为他是我的邻居,此前找我辅导过作业,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动脑,而是手脚太勤,你在这儿给他讲题,他在哪儿东瞅西望,“满地找牙”,根本就不入心,只等给他说出答案,然后写在作业上,简直就是我替他完成作业,因此后来听到敲门就从心里打怵。

说实在的,要想在这孩子身上实现“老某家一定要出大学生”,实在是太难了。虽说现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只要愿意都能有书读有学上。

其实“鸡娃”亦是如此,笔者的观点是要看材质,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如果是一块烂铁,恐怕就会事与愿违了。

即使是那块料,也不该像“老某家一定要出大学生”那样,为老某家争光,满足虚荣心。

“鸡娃”不是不可以,事实也不断地在证明,“激”是可以战胜人的惰性的,但“鸡娃”首先必须解决“我要学”的问题,如此才能将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才能学得明白,学的自觉主动,才能乐在其中,才能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成为有血有肉懂感情会生活的人,而不是把孩子打造成“机械战警”,永远追求卓越,生命就是不断竞争,要依赖财富、地位等外界评价标准认定自身价值,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活给他人看何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