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像重视发展一样重视人才,像拥抱春天一样拥抱人才。”昨日召开的新年首个全区性大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这样说。

这场名为“南海区鲲鹏人才大会”的活动正是围绕人才与创新展开,会上发布的《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将成为未来五年南海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框架下建立“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铁三角”政策闭环。

5年投入超50亿元支持人才与创新创业、高精尖缺项目团队落户“一事一议”特殊扶持、奖励补贴覆盖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南海将以此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展示向全球招才引智的决心与诚意。

当前,区域竞合态势加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南海以鲲鹏人才计划,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聚焦人才”的良性发展模式,将成为南海在大湾区城市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广纳人才

划出新时代城市起跑线

鲲鹏扶摇起,南海纳百川。

从南海发展历程看,南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才奋斗史,从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等近代名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六工程师、农民企业家,从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到如今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者,人才始终是南海改革发展不断前进的最宝贵财富。

2011年,南海开始实施“人才立区”战略,随后又推出“人才强企”系列举措,至2018年实施“人才新政”,一系列政策举措聚焦人才与创新发展,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人才落户,外界盛赞“南海人才环境全国一流”。

一组数据窥见南海吸引力。目前,南海全区人才总量超过55万人,有院士2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从2011年的2人增至70人,增幅34倍,拥有一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及“名师”“名医”。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力量,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

闫昊波提出,南海依靠人才走到今天,也必须依靠人才走向未来。抢抓大湾区背景下新一轮发展机遇和人才制高点,南海区需要进一步谋篇布局,以更有力的人才竞争力与吸引力,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奠定基础。

历时一年多,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出炉,围绕南海人才政策、人才发展环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领域全面升级等背景,形成指引未来人才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南海在此时推出鲲鹏人才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帅说,南海是制造业大市,受到疫情影响,不少海外人才期待回到国内创新创业。南海鲲鹏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招才纳贤,对于吸引海外的高层次人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围绕四大工程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对标深圳、长三角地区,探索南海特色的人才科研融合发展。政策文件由四个部分组成,总体思路结合南海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围绕四大人才工程,即尖端人才“领跑工程”、菁英人才“青蓝工程”、产业人才“倍增工程”和社会事业人才“荟萃工程”,从政策扶持、平台培育、机制创新、服务优化四方面着力,充分发挥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效能。

区委副书记、区长顾耀辉在介绍该计划时表示,作为一项人才系统工程,南海鲲鹏人才计划未来5年将投入超50亿元支持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内容涉及全区29个部门,拟新出台34份文件。

高精尖人才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力量。引进一个尖端人才或团队,就能发展一个创新型企业、落地一批优质项目,甚至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正因如此,在四大人才工程中,尖端人才“领跑工程”围绕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需求,体现了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培育导向。

作为制造业大区,菁英人才“青蓝工程”结合南海当前提出的“十百千”工业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养一批民营企业家、新生代青年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此外,“倍增工程”推动高校人才、科创团队与本地产业深度对接、全面融合。社会事业人才“荟萃工程”,则突出文教医卫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南海公共服务和文化供给质量,让人才在南海更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计划中提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双创’引导投资基金,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这非常有利于研发期较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度过产品上市前的空档期。”陈贤帅感慨于南海在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中给予的支持。

昨日大会上,一批人才领到了南海送出的“大礼包”。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鹏作为南海区二类人才,成功申报人才创业配套奖励200万元。佛山首位全职院士叶恒强,获授1000万元“一事一议”领军人才安家补贴。

“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可以比肩深圳的孔雀计划,在留住顶尖人才、留住创新企业的同时,也考虑到留住人才的家人。”丹灶镇委书记张应统表示。全区26个院士项目中,有16个落户在丹灶,其经验就是在区委、区政府指导下,产业主题愈加清晰,创新平台资源汇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综合性、系统化的环境变化,推动区域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注入创新活力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南海是一个说实话、干实事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携手广东星联科技有限公司,将“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送方法及设备”(简称ERE)的科研成果在南海实现产业化。预计到2025年,该产业年产值有望超百亿元,并撬动相关产业过千亿元的增值空间。

此前,南海区“双创”团队扶持奖励办法出台,经历3次修订,成为有效改善南海内生创新能力的一把“利剑”。数据显示,该办法实施以来引入的团队企业,100%属于“两高四新”的布局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南海区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工作,并逐渐成为南海科技创新生力军。截至2020年底,团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40亿元,创造税收超亿元,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2020年12月22日召开的南海区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南海再次吹响“人才引领”的号角,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南海鲲鹏人才计划》的发布为新起点,一张全新的人才蓝图正在展开。

以事业平台汇聚人才。南海以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三龙湾南海片区、佛山高新区南海园等重大平台对人才的吸附作用,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打造成为人才集聚高地,让各类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在南海都能够找到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

以创新机制用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用好人才。南海将完善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形成以创新实效和贡献论英雄的评价导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完善湾区人才科创要素流动机制,积极嫁接广深人才科创资源,扩大人才政策的受益面,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以优质环境留住人才。人才安心发展的前提是生活舒心。南海要从人才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人才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人才在南海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我们要从解决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努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使人才在南海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闫昊波说。

南海鲲鹏人才计划四大工程亮点

1、尖端人才“领跑工程”

引培高精尖缺人才

●掌握“卡脖子”技术的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一事一议”特殊支持

●“天佑之星”人才团队,最高5000万元扶持

●省市级人才团队,最高5000万元配套扶持

●在南海创办企业的一、二类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创业扶持

2、菁英人才“青蓝工程”

培养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十百千”培育企业高级管理者,最长三年地方财政贡献区级留成100%奖励

●海内外“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博士9万元、硕士6万元、学士3万元的引进扶持

●设立首期5亿元天使投资基金

●发挥20亿元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3、产业人才“倍增工程”

推动高校人才、科创团队与本地产业对接

●向南海区输送毕业生的职业院校,最高50万元奖励

●人力资源机构引进人才达到一定数量的,每年最高30万元奖励

●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站),最高30万元扶持

●“区大城工匠工作室”,给予10万元扶持

●“南海大城工匠”“南海区高技能突出人才”“南海岗位技术能手”,每人最高10万元奖励

4、社会事业人才“荟萃工程”

突出文教医卫等人才队伍建设

●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实施基础教育“南海学者奖励计划”

●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实施医卫人才“521计划”

●每年投入不少于400万元,加大对文化事业等领域人才的扶持力度

●对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8万元生活津贴

●人才安居最高800万元安家补贴

●未来两年提供不少于3.2万个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学位

●为人才提供每年最高5000元的健康体检标准和2000元医疗补贴

数读南海人才引进成效

实施“人才立区”战略以来,南海共引进中外院士2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从2011年的2人增至70人,增幅34倍,省级高层次人才10人,“名师”1420人,“名医”446人。

全区人才总量达5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6.7万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5.9万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