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如果說2020年的資本市場“註定載入史冊”,那麼2021年A股的開年表現則可能“打破歷史”。

截至上週五,滬深兩市日成交額已在新年的10個交易日內連續超過1萬億元,爲此前所未有。在增量資金的有力推動下,A股三大股指年初齊創階段新高。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今年以來分別累計上漲2.69%、3.88%、4.17%。

超萬億成交額能否持續?“機構抱團”是否鬆動?“龍頭股溢價”有無泡沫?對這些市場的熱點問題,受訪機構普遍表示,在A股機構化、國際化的大趨勢下,疊加多數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的大背景,A股的結構性行情或將持續。隨着越來越多的居民存款通過基金等渠道間接入市,成交額放大也有望成爲股市的常態。

“早春”行情背後的投資熱

前所未見!今年一開年,滬深兩市的日成交額便連續超過1萬億元,這種情況在A股還是頭一次出現。

據Choice的統計,截至上週五(1月15日),歷史上兩市日成交額超萬億的交易日共187個。但此前,這一“放量”現象最早也要在2月下旬纔開始有。如2019年、2020年,都是待春節假期過後,各路資金纔開始“進入狀態”。

而今年,“早春躁動”顯得有點迫不及待。這背後,是A股連續兩年多走牛、中國經濟在全球疫情下一枝獨秀、宏觀低利率環境延續等因素共振,極大激發了民衆對資本市場的投資熱情。

“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願意拿出50%的資金炒股”,騰訊證券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讓不少市場人士喫了一驚。在該報告中,近六成投資者去年從股市裏賺到了錢,盈利超過20%的投資者佔比達23%,打破了此前所謂“股民七虧二平一賺”的說法。

同時,投資者的年齡結構、受教育水平、投資經驗均有優化,“80後”已成證券投資的主力人羣。

正是股市投資熱度的節節上升,爲今年的“早春行情”打了底。以公募基金爲主的各路機構更抓住時機,爭搶市場增量。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觀察到,今年公募基金新發行節奏明顯前移,預計1月的總募資規模將達2500億元。

公募基金已成當前A股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其調倉、建倉行爲大大推升了市場成交額,爲股市注入“活水”。

從另一視角來看,當前的投資熱或非“一時之熱”。去年,資本市場改革按下加速鍵,相關紅利亦持續釋放。而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已成監管的首要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1月16日在中國資本市場論壇表示,要淨化市場生態環境,實現優勝劣汰的市場自我調節,增強市場的可投資性。

有句股諺“知一月而知全年”,即A股新年首月的行情表現對全年走勢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統計顯示,上證指數在過去12年間共取得7次開門紅,此後股指的強勢表現多能貫穿全年。今年,在市場“可投資性”不斷增強的前提下,增量資金或將源源而來。

成交額放大“常態化”背後的資金格局

這幾天,一段“看看基金經理有多拼”的短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視頻中,幾位曾是翩翩少年的明星基金經理,如今不是早生華髮,就是已然“聰明絕頂”。

“同事們都在轉發這段視頻,告訴客戶與其自己炒股不如去配基金,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西部地區一家中型券商的投顧告訴記者,他身邊的投顧們自去年以來主要向客戶推薦基金產品而非個股。“因爲普通投資者買基金的贏面更大,而且越來越多的老客戶也在從‘股民’轉向‘基民’。”

散戶資金的“機構化”已成趨勢,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機構化”將使中長線資金增多,股市投融資兩端的結構也會得到優化。

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兩市的年度日均成交額呈逐年上升之勢,至今年有望實現“三連升”。此前的一次“三連升”還是在2012至2015年。

與2015年時由槓桿資金撬動行情不同,當前行情主要靠機構資金來推動。

其中,2017至2019年,外資是A股市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隨着滬深港通陸續開通和MSCI等國際知名指數公司納入A股落地,境外資金入場明顯提速。近幾年,北向資金年度淨流入規模在2000億至3500億元。截至2020年9月,外資持倉佔A股流通市值比已超過4.73%,成爲市場內的第二大類機構投資者。

2019至2020年,公募接力成爲A股最重要的增量資金。根據國盛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啓堯的統計,2020年偏股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共發行超過2萬億元、淨流入超過1.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這一規模超過了2016至2019年的4年總和。而在2021年初,大量爆款基金繼續湧現,公募基金規模也進一步提升。

同時,公募基金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也給投資者以多種選擇。如能更好分散風險的FOF(投資基金的基金)等品種正被越來越多投資者接受。近日,國泰君安資管的FOF產品“君得益”首發募資就達70億元,刷新了該類產品的歷史紀錄。

但與美股等成熟市場相比,A股的機構化還有較大空間。張啓堯認爲,當前A股正處於機構化的加速階段。這一是因爲國內居民加配權益資產是大勢所趨,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以及養老金等間接途徑成爲人們加配權益資產的主要途徑。二是目前A股外資持股佔比仍偏低,預計外資未來也將持續做多A股。在內外資合力之下,A股市場機構化程度將顯著提升。

機構資金持續入市的同時,隨着註冊制的推開,A股市場規模也將不斷擴大,未來A股成交額持續放大或成常態。

個股分化背後的結構性“長跑”

在近期的連續萬億成交背後,個股間的強弱分化引起了市場廣泛討論。有觀點認爲,本輪行情較爲極端,只有持有少數龍頭公司的投資者才能享受到上漲。

但是,如果將今年以來的A股總成交額除以總成交量,得到其平均成交股價,可觀察到本輪行情的賺錢效應並非只集中於貴州茅臺等少數幾隻高價股中,而是在各行業的龍頭公司中均有賺錢機會。

數據顯示,A股今年以來10個交易日的平均成交股價爲14.75元。而在2007年、2015年兩輪極端行情的頂點,市場平均股價都超過了17元。相比之下,當前市場還未出現由資金“洪流”攪動起的整體性泡沫。

這波行情裏,除貴州茅臺、五糧液等高價股持續創新高外,還有大量股價相對較低的其他領域的核心資產也獲得了資金的認可。例如,上週以中國中車爲代表的“中字頭”基建股以及以招商銀行爲代表的金融藍籌股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由此來看,當前市場並非只是高價股“單兵突進”,而是各個板塊龍頭的輪動上行。

上漲趨勢在各板塊龍頭公司間擴散的根本支撐因素,是資金面的“百花齊放”。如遊資追逐市場熱點,上週在TCL科技、中國中車等的大漲中均有參與;北向資金、險資等長錢則相對追求高性價比,近期買入了銀行股這類高分紅、低估值品種;而部分公募基金則延續此前策略,在消費、新能源等高景氣賽道中繼續加倉。

在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胡國鵬看來,“以大爲美”的本質是給予龍頭企業成長性及確定性溢價。“大”爲主流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流動性與業績能見度,但“美”所代表的成長性纔是市場追逐的本質。

胡國鵬表示,“以大爲美”的短期風險在於交易擁堵,波動增大。推演未來,A股短期可能由景氣龍頭向各行業龍頭擴散;長期則伴隨資本市場制度的健全,將趨近於成熟市場的機構化、指數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