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5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300多個不同區域的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行爲數據,他們發現,人類的行爲(包括覓食、繁殖、育兒,甚至社會互動)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大多數非人類物種相似。

這表明,環境因素會對人類和非人類物種的行爲產生相似的關鍵影響。

“之前的研究已經探索了環境如何影響近緣物種的行爲,這是第一次大範圍比較不同物種(人類、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各種行爲。研究表明,地域環境對行爲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論文作者、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Toman Barsbai博士說。“相似之處不僅體現在覓食等與環境直接相關的行爲上,還體現在我們認爲對環境依賴性較小的生殖和社會行爲上。”

就覓食而言,在某些環境中,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狩獵。在這些區域,肉食哺乳動物和肉食鳥類的比例也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同樣,對捕魚的依賴性、收集食物要走多遠、是否儲存食物以及是否進行季節性遷徙也具有類似的關聯性。

就繁殖而言,個體的首次繁殖時間在不同種羣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人類生育時間較晚的地區,當地哺乳動物和鳥類首次繁殖的平均年齡也比其他地區更晚。此外,其他變量在不同物種之間也存在相關性,包括擁有多個伴侶的個體比例、個體尋求伴侶的遷移距離以及夫妻離婚的可能性等等。

就社會互動而言,在某些地區,人類伴侶承擔的育兒責任相對其他地區更平等,社羣人數更多,社會階級更明顯;那麼,這些地區的其他物種也會存在對應情況。

這項新研究表明,行爲相似性與當地環境有關。瞭解一個地方的環境條件可以用於預測當地的行爲模式。不過,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哪些環境因素對特定行爲特別重要?又是哪些機制使它們相關聯?

論文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Dieter Lukas博士說:“我們很驚訝,人類、哺乳動物和鳥類居然會有關聯性。不同的物種可能以不同方式感知環境,並與之互動。即使它們最終有相同的行爲,原因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允許人類通過行爲適應不同環境的靈活性,很可能是通過向他人學習,並世代相傳而建立的。”

這項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那些通過在生活環境中覓食攝入大部分食物的人類。論文作者、波恩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Andreas Pondorfer博士說:“農業集約化通常被認爲是人類與環境的緩衝,然而,和想象中不同,這些種羣中的個體可能並沒有被緩衝,他們的行爲仍然可以反映此前的適應性變化。”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鏈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1-foraging-humans-mammals-birds-similarly.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爲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文章